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所建

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所建

文|黄饮冰


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所建_第1张图片

人类首先认识火,然后追溯火之源在太阳,火崇拜演变成火日一体崇拜。后又分化,北方一直崇拜火,南方崇拜太阳。这就是我说华者火也,华者火日也,华者太阳也。我也说北火南华。以后变成东华西夏。谈历史要有时间轴概念。中华文明从华(火)开始。“华”这个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分内涵。把“华”等同于“花”,是最大的误解。

在考古上,长江一线的文明,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有一个整体消失的现象,就是距今4200年到4000年,江汉古城、三星堆一期、良渚古城一起消失。原因在哪里呢?与长江在这个时间段整体贯通有关。我一直认为, 距今4200年到4000年,江汉古城、三星堆一期、良渚古城一起消失,因为他们整体北上了,根本的原因是西部洪水在长江贯通后作用和影响力太大了,把南方送入到了洪荒时期。

在考古上,长江一线的文明在夏末商初有出现了整体恢复的现象,如江汉地区新出现了一系列的古城,先楚文明如日中天;三星堆青铜文明灿烂;吴越文明放出华彩。这里要特别说的是,距今3700年到3600年在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出现的古城,即夏末商初江汉古城与三星堆恢复,因为夏朝南归了!

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平原的众多古城,是南归的夏后氏及其附属氏族所重新建立。所以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地区的众多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这些夏城,只代表夏后氏南归,而不能代表商朝的统治抵达长江中游地区。

夏后氏的早期是石家河晚期。夏后氏的中期在河南河洛颖水流域。夏后氏后期与殷商争斗失败后夏傑南归,其所属各氏族回流并散布在江汉平原、四川和洞庭湖周边。

我一直说江汉在夏末商初突然冒出一批古城,是夏南归的结果,这些城的性质是夏城、不是商城。如湖北黄陂的盘龙城,就是夏城,不是商城。

当然,《史记》也记载匈奴为夏后氏之后裔,因为夏后氏獯鬻(xunyu)部向北进入草原,把草原诸胡整合成了匈奴。

那么夏后氏失去中原政权后南归有没有证据呢?这可以从中国古老姓氏族谱中记载的南迁历史可以读释出来或者是找到痕迹。

根据 “平江旅游公众号”2017年09月13日发出的《平江幕阜山上古文化遗存引起两岸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关注》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

【幕阜山坐落在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位于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吴城文化、山背文化等重要上古文化的更替和交汇点,从传说中的伏羲、炎黄蚩、尧舜禹时代至夏商时期,这里都是中华先祖文化孕生与传播的中心区,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中国青铜文明的诞生,更离不开幕阜山的铜、锡、铅等矿产资源。

郭静云教授在她近年相继出版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天神与天地之道》两部专著中,力主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中游、武汉盘龙城为早期商都,对幕阜山东北麓上古文化已进行过较多研究。这次调查组来平江,是为了对幕阜山西南麓上古文化作全面了解,以期进一步夯实幕阜山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

郭立新教授一行首先对梅仙镇哲寮村湛氏历史进行了调查。哲寮村为全国湛姓聚居最集中的地方,现有湛姓3千多人,占全村人口98%以上。据湛氏族谱记载,湛姓系夏禹同姓诸侯斟灌氏后裔,为躲夏代寒浞之乱,取“斟灌”二字各一边而成湛姓,隐姓埋名至今。

周行易研究员根据“岳”“若”“乐”“穆”四字上古同韵部及相关语言学材料,指出幕阜山“天岳”之名同《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天穆”,两名系记音文字之异,实则指同一座山。并认为《左传》所云“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的“天穆”,也是指天岳幕阜山。他认为哲寮村位于幕阜山最南端,当为传说中的夏祖伯鲧居地,因此,才成为夏朝斟灌氏后裔最集中栖隐之所。他还根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说“成汤放桀于南巢”之“南巢”在幕阜山东侧,进一步论证了幕阜山为传说中的夏族老巢。至于湛氏族谱说其先祖来自山东或河南,他认为那只是因地名迁移湛氏后裔所产生的记忆紊乱或因避世所需故意放出的烟幕而已。

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所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考察哲寮村湛氏宗祠及祖屋时,郭静云教授发现清代遗留下来的10根科举报捷用的扁石立柱造型极像后石家河文化(夏文化)玉祖造型,而其他地方的同类石柱都无此造型,故她亦认为哲寮湛氏与夏王室存在关系。郭立新教授认为这比湛氏族谱所提供的文字证据更有说服力。】【以上引用自《平江幕阜山上古文化遗存引起两岸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关注》一文】

对于夏桀被商汤放之于南巢是有历史记载的,但是这个“南巢”在哪里却没有说明。解释者对于“南巢”有多重解释。有人根据“巢湖”之“巢”字认为“南巢”是巢湖。在上文中周行易先生认为是在幕阜山东侧。我以前对“南巢”的解释就是“南部老巢”,即夏后氏在南方的老家。其实夏后氏作为一个古老的氏族,在统治中国前,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史。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负责夏神(夏图腾,夏社)的祭祀。祭祀夏神是夏后氏原本的职责,后来才演变成了夏朝的王族。我说夏图腾就是“人面鱼纹图”,所以夏后氏的老家在秦岭北的关中地带。后来越秦岭南下入岷江上游的汶川,再下到成都平原,“崇”的地名可能就是夏后氏的痕迹。再进入武陵山中的崇山,当然夏后氏继续向东进入幕阜山也是可能的。向北进入湖北之崇阳也是可能的。反正进入两湖之后,夏后氏就成为了神农氏族的之一部分,在湖北大悟还有一个“禹王城”。在距今4300年后,夏后氏可能进入到了石家河,成为后期的石家河古城邦的统治氏族。距今4300年神农氏又北上了。在距今4100年到4000年之间,夏后氏也进入到中原,成为了帝尧统治下的一个氏族。夏后氏之有崇伯和大禹开始借治理洪水,登上中原历史舞台。具体说幕阜山东侧是“南巢”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周行易先生对湛姓住天幕山的解释有误。我认为湛姓之“湛氏族谱说其先祖来自山东或河南”的记忆应该是正确的。只要与夏后氏迁移的历史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据湛氏族谱记载,湛姓系夏禹同姓诸侯斟灌氏后裔,为躲夏代寒浞之乱,取“斟灌”二字各一边而成湛姓,南归幕阜山隐姓埋名至今。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与“太康失国”联系起来看。太康失国后,发生了夷羿代夏和寒浞代夷羿时间,共40年。这期间有夏后氏族人为避两乱而南下回到夏后氏故地是必然的。湛姓南归幕阜山很合理。这样证明夏后氏及其附属氏族在中原发生动乱时有南下的选择。

那么在殷商灭夏后的时候,失去政权的夏后氏及其附属族人南归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回到“老巢”多好!

我一直在说,夏后氏和夏朝不能混淆。夏朝为夏后氏建立。但是夏后氏历史比夏朝长的很多了,夏后氏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也不一定。再次说明,夏商之际在江汉重新兴起的城市,是南归的夏后氏族人所建立,而不是商的统治到达了长江流域所致。

黄饮冰2017年11月30日随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末商初出现于江汉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后主体南归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