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生命低如尘埃,依然要活出高贵的姿态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哪怕生命低如尘埃,依然要活出高贵的姿态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1张图片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犹太人,纳粹时期集中营的幸存者。集中营的岁月,给予了弗兰克尔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尽管这并不是他所期待的过往。同时,这段时光对他日后“意义疗法”的推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纳粹开始大肆迫害犹太人之时,作为心理学家的弗兰克尔曾经有机会取得美国大使馆的签证。但是,因为父母无法随他一起离开,于是弗兰克尔最后放弃了美国大使馆的签证。而这个签证的放弃,也改变了弗兰克尔一生的命运。

这本书很短,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自传性质的纳粹集中营岁月,后半部分是一些意义疗法的理论著述。很多人喜欢前半部分,毕竟那段黑暗的岁月,曾经遮掩了多少人性,将一直提醒人类曾经所铸下的大错。

但是,后半部分其实也同样耐人寻味。弗兰克尔用一种朴素的表达方式,站在一个普通的集中营受害者角度,描述了那段看似不经意的黑暗时光。然后利用这段时期自己的亲身经历、观察、感受,在被解救后人生时光里实施了“意义疗法”。

在弗兰克尔看来,不仅仅只是所谓的大事件或者说伟大历程才能构成人生的意义,其实那些细微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和与人相处时的感受都可以成为人生活着的意义。所有那些所谓的弥天大错、苦难人生、大起大落等等,其实很多也都只是自以为而已。但是,很多人却在这种所谓波澜起伏的生活中,逐渐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那些没能走出集中营的遇难者,一部分是被纳粹者送进了毒气室、焚烧炉,一部分是死于疾病,但还有一部分可以说是死于绝望,哀莫大于心死。特别是1943年圣诞节至1944年圣诞节之间,最为严重的是在1944年圣诞节前后。因为在那段时期,集中营里开始谣传盟军要胜利了,而且就在圣诞节。结果等到圣诞节一过,集中营居然还是老样子,许多先前抱有强烈愿望的人最终希望的火苗逐渐熄灭了,于是很多人倒在了1944年圣诞节后。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就在一个月后,盟军真的胜利了。

弗兰克尔的这本书,还具有某种哲学意味。他对于生命的思考,不单单是形而上的命运假说,更有具体化的人生反思,从身边的一事一物出发,折射出人生本应该的样子。尽管他经历了那段备受折磨的艰难人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认为痛苦才是生命获得解放的必经过程。

关于对痛苦的认知这一点难能可贵。一个经历了如此遭遇的人,还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痛苦,并没有被痛苦击倒,也没有对痛苦耿耿于怀,更没有为痛苦编织各种花环。只是将痛苦看作人生中的某一种境况,无论痛苦还是幸福,均能给予生命以意义。

在意义疗法中,弗兰克尔试图解释用意义去拯救生命的理论基础所在。不同于其他的心理治疗,意义疗法所讲究的,是从人自身所处的环境出发,通过分析身边的事与物,一点点找出自身所处环境所能给予的意义,从而勇敢自然地生活。

在弗兰克尔的叙述中,似乎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人生境遇的款款深情,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自然。如同一个老者不经意的回忆往昔,仿佛没有掺杂任何关于时光的情绪。其实,真正的力量并不是歇斯底里式的爆发,也不是风卷残云般的覆灭,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一种安静和平淡。

无论是“圣人”,还是囚徒,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是一簇燃烧的火焰,都是一场生命的跋涉。不要妄自尊大,更不要妄自菲薄,努力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挖掘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一生都在奉献着自己所追寻的那种关于对生命的敬仰,并身体力行,努力帮助那些迷失在生命某个角落里的人。在意义疗法的不断践行中,始终以一种更加平和的状态,一点点的指导身边的人,并最终写出这部书,在世界范围内感动和激励着一批批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弗兰克尔和父亲被抓入集中营时,他尽自己所有努力为父亲需找吗啡、食物等,而且最终在父亲去世时他也陪在身边。所以,如果当初弗兰克尔自己只身用美国签证换回免遭集中营之苦,但是父亲去世时将是孤独而无助的。我觉得哪怕就陪伴这一点,就足够成为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父亲去世前活着的意义。而在父亲不幸去世后,所幸的是弗兰克尔并没有倒下,而是又寻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所以,哪怕生命低如尘埃,依然要活出高贵的姿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怕生命低如尘埃,依然要活出高贵的姿态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