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方式的随想

刚刚和女儿通电话,她告诉我说前几天回爷爷奶奶家,带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在看,觉得写得很好。她认为木心的文章句式使用的都是斩钉截铁的陈述句,说明作者对自己的判断、写的东西非常自信,不容置疑。一方面女儿承认他确实学贯古今中外,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她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女儿认为读他的书要一定的定力,否则很容易因为他的语气、句式的缘故对他的观点全盘接受。

听到女儿这么说,我颇感惊讶,进而惊喜。一个在中国文化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接受的是中式教育,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主动有意识地与作者,尤其是名声大噪且长相俊美的作者,保持一定距离,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从小习惯于被灌输别人的观点,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也不鼓励质疑权威,而是尽可能“求同存异”,批判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即便有批判,却没有逻辑,也只能算是胡批乱判。批判性思维是需要被训练的,从小处说可以给人更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从更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大处说,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人性的复杂性,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开拓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我们仨都喜欢看书,读书方式各自不同。我小时候常在姑姑家住,她家的书房里堆满了小人书,我乐得一看一整天,逐渐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多、快、泛。这种阅读方式的好处是我能很快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坏处是不够深入、专注。娄哥儿时家境贫寒,手里能有一块有字的东西就已经很令他惊喜,他能把一本书看到烂还乐此不疲手不释卷。前阵子他还就我俩的读书方式与我谈论,他认为自己读书是真正把一本书的灵魂“吃”下去,而我虽然涉猎广泛,得到的东西却没有他多。我竟无力反驳。我女儿的读书方式是阶段性的。她小时候看书很快,那个时候大字还没有认几个,她已经可以连蒙带猜读完整套格林伦,这几乎是复制了我的读书方式。到了少年时期,阅读速度反而降下来了,读得慢而精,应该是受了她爸爸的影响。今天我发现,她在阅读过程中刻意与作者保持距离。我相信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式的阅读,是我和娄哥都不具备的。

对于我来说,和女儿打电话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我们在许多事情上的讨论,给我带来视野的开拓、愿景,也让我心里平安、喜乐。我们之间既有共鸣,又能给对方启示,女儿的观点时常会让我眼前一亮,深感后生可畏。我既为女儿的成长自豪,又为自己能有一个年轻的朋友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读书方式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