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6月底北京最后一家金钱豹餐饮门店翠微店全面关停后,金钱豹上海门店也都进入了休业状态。至此,这家曾有“自助餐中的劳斯莱斯”之称的金钱豹国际美食汇将进入全线关停,14年的金钱豹帝国黯然陨落...
金钱豹,最鼎盛时期,在全国拥有超过26家门店,分别覆盖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逾19个城市。而仅今年上半年,就关闭了13家店。全线关停后,还拖欠下巨额欠款(消费者的预付款、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等)。
让人不由扼腕叹息,陨落的金钱豹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运营管理不善?是自助餐的“慢性自杀”?亦或是其时代的落幕?
金钱豹帝国的兴起
1991年,创始人袁昶平在中国台湾的台中市开起了第一家“金钱豹”。金钱豹的文字意象,结合那个年代台湾人暴富的文化心理——“豪华、气派”,这家号称东南亚最大酒店的金钱豹饭店,成为了台中市的地标。
2000年之后,袁昶平将金钱豹的品牌移到了祖国大陆,并将其改造成了“高档自助餐”。
2003年,金钱豹在上海开业,以大型奢华自助餐厅的招牌,迅速成了中国自助餐的鼻祖。从南美海域空运的三文鱼,到出口日韩的优质生蚝;从来自法国的纯正哈根达斯,到源自俄罗斯海域的肥嫩雪蟹腿……顾客无需漫游世界,就能品尝全球新鲜美味。这种商业策略,在当年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同年,中国的人均GDP刚刚突破万元大关,中国消费文化正进入暴富的第一阶段:追求物质和数量的双重积累。哈根达斯、星巴克等,仍然是优越生活方式的标志,而哈根达斯和海鲜任意取用,正好在文化象征和数据增长之间找到了平衡。
陨落早有迹象
最鼎盛时的金钱豹酒店餐饮集团号称经营国际美食百汇(自助餐),金璨婚礼、国际会议中心、金质外烩四大板块。
而自2013年起,金钱豹开始走下坡路,据其母公司嘉年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相关公告披露,金钱豹在2013年和2014年税前亏损分别约为2.24亿元、2.08亿元,净负债分别约为3.27亿元、4.44亿元。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嘉年华国际餐饮收入约为4.39亿元,餐饮业务分部业绩约为-7245万元。
由此,金钱豹帝国的陨落早有迹象。
另外,对于金钱豹帝国陨落的消息,一些业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丝毫不意外。(为保护隐私,此处隐去具名)
“金钱豹倒闭是迟早的事,从三年前卖身那会儿,就是倒计时了。当时创始人把金钱豹股权整个打包卖给投资公司,投资公司雇职业经理人来经营,这就一定会出问题,不管是自助餐还是任何餐饮公司。害死公司的也不是职业经理人,采购、供应链等任何环节都能导致死亡,这是团队坏了。”
“最初,金钱豹通过宴会的方式,就把成本做低、把品牌做活了。加上老板用‘自有资金+贷款’方式,现金流比较流畅,金钱豹的后勤供应链就很强大。但随着店面的增加,金钱豹最大的负荷也在后勤供应链方面。私募买来的品牌就是要获利,就把后勤系统砍掉了,但是这是金钱豹的竞争力,是可以统管全国20几家店的基础。”
“不倒才怪”
“产品以数据为导向,不从客户角度出发”
……
他们认为,金钱豹3次转卖,短短几年内换了7任总裁,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和与资本方的协调上,都是导致其倒闭的致命因素。
那么站在连锁运营管理的角度上看,这样的餐饮巨头,十四年后终走向没落,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陨落的四大原因
1、盲目扩张,运营水平难保证
2003年,金钱豹开始进入大陆市场,以国际美食百汇的经营模式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作为国内复合式自助餐厅模式的开创者,金钱豹曾一度发展得顺风顺水。
2011年之后,金钱豹一度扩张出了26家门店,而且每家店面的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并且开始向二三线城市下沉,每家新店装修费用动辄上千万元。
高速的扩张带来的必定是更大手比的投入,但高端餐饮毕竟受众面有限,尤其是把店开到二三线城市,有多少人能够消费得起?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有的店还没有度过养店期就歇业了。
很多与金钱豹合作多年的供应商称,过快的扩张让金钱豹经营成本高企,同时,其运营水平迟迟处于落后状态,这是导致其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2、内部管理混乱是金钱豹的死穴
此前,就有相关媒体报道,金钱豹内部管理之混乱:
金钱豹没有合理的一个晋升及薪酬机制,团队之间勾心斗角,导致内耗严重。最夸张的是,当“台干”缺员的时候,甚至会从台湾直接“空运”一个来。
这样不公平的制度直接导致了金钱豹企业帮派氛围太浓,当一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就面临着员工集体离职,此时的金钱豹显然已经成为一个被内部击打致伤的“豹子”。
3、产品品质、服务品质下降,导致客户持续流失
“让一个餐饮企业最快的死法可能就说食品安全问题”。
这是海底捞张勇在某论坛上的演讲。可惜金钱豹不幸被言重,2013年01月08日央视曝光“假鱼翅”事件中,金钱豹在大名单之列,虽然后续金钱豹也开始做危机公关,停买鱼翅、鲍鱼。但品牌形象已经大打折扣,这个时候消费者已经开始不信赖这个品牌。
同时因为内部管理问题,金钱豹在食材品质、服务品质上把控上做的确实差强人意,以下是在逸马君在大众点评网上对关于顾客对金钱豹用餐体验评价的一个截图,足以说明金钱豹的产品品质、服务品质下降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客户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4、经营模式老化,年轻人不买账
“金钱豹自助餐的模式有点类似于‘大锅饭’的形式,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个性化,喜欢独立自主,自己动手,相比之下大而全的‘大锅菜’就没有滋味了。”一位资深的自助餐从业者说道。
实则,金钱豹走向衰落的背后,是涌动着消费升级的暗流;是新兴餐饮的强势崛起,大肆圈地扩张;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趋向于时尚、特色、极致以及潮流化趋势。
自助餐品类时代的落幕?
很多行业人士认为,金钱豹的衰落,除去金钱豹内部运营管理因素,和其本身的自助餐“基因”也有关系。真的如此吗?
事实是:“扶墙进扶墙出”的时代已过
比格的创始人赵志强说,在过去,人们对自助餐的认识就是“产品丰富,超值,多吃”,“扶墙进扶墙出”。因此自助餐厅们多是以数量取胜。但随着当今社会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品质,消费升级被不断强调的时候,以量取胜的自助餐厅自然就变成不高档的代名词。
毕竟去炫耀我占了多大便宜,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太有面子的事情。而去吃自助餐这件事情本身就自带一个要吃回本的原始标签,这不管从身体接受能力方面来说,还是从现代人的面子方面来讲都是一件不“美丽”的事情。
这便从侧面印证了金钱豹衰落的必然:曾经人们把金钱豹当社交货币,可以炫耀的资本,但如今的自助餐厅很难做成社交货币。
自助餐品类餐饮何去何从?
自助餐不是一个品类,而是一种模式。
或许如一位智者所言,自助餐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但贪婪会反噬掉业者。所以注定了,所有经营者都要在“消费者想吃回本,经营者想赚回本”这个原始的经营漩涡里博弈。
显然,已经有自助餐经营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一线城市的一些自助餐,已经开始“变异”。
比格披萨创始人赵志强就表示,消费升级下,自助模式的内涵需要转移,产品更应该从“大而全”转移到“小而精”。在他看来,未来自助餐的机会是:不能再靠自助模式打市场,而一定要聚焦品类,甚至是爆款单品。
现如今,很多二三线的一些品牌,已经开始尝试宴会主打、“自助+点餐”等突出场景化、“去自助化”的尝试。
所以正如他所言,自助餐不是品类,而是一种模式。做餐饮的逻辑是:先选择卖什么,再选择怎么卖。先选品类,再选模式。模式就像厨师手里的刀,厨师卖的是饭菜,而不是刀。而现在很多经营者都把自助模式当成品类去卖,把刀当成饭菜去卖。这是亟需要矫正的运营心态!
结语
14年的金钱豹帝国从此陨落,叱咤一时,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同时,值得我们每一位企业家深思反省,创业不易,经营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