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

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_第1张图片
《马戏之王》海报

《马戏之王》表达了三个主题:爱,理想,平等。这个三个主题任选一个,都够一部剧情片努力展现其复杂性的。在《马戏之王》这样一部歌舞片中,我们看到三个主题得不到深刻和复杂的表现,毫不奇怪。歌舞片需要大量的电影时长来唱歌跳舞,在歌词中暗度陈仓电影的主题,而主题在言说和歌词文本中就已经沦为有限的,缺乏开放性,缺少探讨的空间。电影的矛盾冲突,剧情转折都不局限于通过台词文本来实现,恰恰因为电影能通过迥异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等的方式来实现它的主题,并表现出艺术上的开放性,它才能与以上艺术门类区分开,独立成与它们地位相当的艺术门类。当然,歌舞片能通过跳舞、唱歌在视觉听觉上刺激观众,但这种刺激显然跟电影基于其本身的特色手段努力实现的刺激不同。

电影把巴纳姆拍成出身寒微,依靠自己努力、冒险和想象力丰富,打拼成名人大佬的励志故事。在巴纳姆和瑞士歌星丑闻疯传后,巴纳姆承认自己过于虚荣,附庸风雅。但他却丝毫不承认自己背叛妻子和家庭。这大概是因为电影从剧本开始,就没想过破坏巴纳姆作为爱妻子,爱家庭的形象。但他跟女歌星巡演,临行时跟家人分别,简直像是抛弃妻子。巴纳姆的回归家庭,不是电影设置的戏剧性转折。因为戏剧性的转折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只是这些脉络需要细心才能发现。但巴纳姆跟女歌星始终是暧昧不清的,电影又不愿承认他们的暧昧不清,因为承认这点就证明巴纳姆背叛妻子和家庭。他曾经爱着妻子,妻子也爱他,经历了一段不知道爱还是不爱,不知道妻子能不能理解报纸上关于他的头条是绯闻,他们就短暂的分手了,然后巴纳姆又去找她。或许观众会说,妻子离开是因为巴纳姆隐瞒她抵押了房产。那问题是,他的发迹也是靠隐瞒妻子去抵押贷款然后做起来的啊!!

我觉得造成这种拼凑爱情曲折故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当事者后人不愿意自己先人的复杂情感被拿来讨论。因为据说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也不大清楚,姑且算是一种揣测。但无论如何,巴纳姆的爱情算不上多精彩,因为类似的故事太平常了,只是它们不是唱着歌跳着舞讲出来的而已。

理想

巴纳姆始终在说着、唱着“理想”,为“理想”努力、冒险,但我始终不知道他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巴纳姆迷失了,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巴纳姆发生丑闻后,他说过自己贪慕虚荣。出身寒微的巴纳姆一直努力的是,让别人看得起他。安·兰德在《源泉》里为我们描述的彼得·吉丁就是巴纳姆这样的人:彼得·吉丁努力在美国建筑行业打拼,后来他成为行业领袖,名利双收,然而他活得并不幸福。安·兰德说这样的人是“二手货”,他们并不是自私的,他们始终活在别人眼光下,按别人的评论标准生活,他们是无私的,完全不为自己着想,他们实现的理想是别人要他们去实现的,他们没有自我。巴纳姆励志成功的所有努力不是被马戏剧院的大火毁于一旦的,而是,他在看到女儿被别人瞧不起时就开始去摧毁他自己的成功。

对于这一点还可以详说。对于巴纳姆来说,理想并不是具体的某个目标,这一点是他最后意识到的,这在他游说那位剧作家作为合伙人时可以看出来。巴纳姆告诉合伙人跟自己合作才能生活自由、快乐。巴纳姆在享受他逐渐成功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游说合伙人的那番话实际上也对自己有用。马戏团的成功,一所大房子,实现许诺给妻子的那些承诺,与其说这些是他的理想,不如说这些东西在塑造他,影响他,让他走向跟理想背道而驰的生活道路。之前的成功是因为他听从内心的声音,那个内在的自我在支配外在的他去努力,冒险。而之后,在女歌星巡演过程中向他摊牌之后,他意识到,他没有在听从内心的声音,如果继续下去,过虚伪的、附庸风雅的生活,他努力的一切都是跟自己想要的背道而驰的,都是对自己理想的摧毁。

平等

平等说的马戏团演员,那些被称为“怪胎”的畸形人,他们遭到敌视、污蔑、嘲讽。就巴纳姆来说,他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尽管在说服这些畸形人加入马戏团时情真意切,鼓励他们自信,但这完全不能看作是他在平等对待他们。或者说,他们之间的雇佣关系掩盖了他们之间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畸形人被歧视的部分正是巴纳姆所要雇佣他们的特色,这种雇佣不是为了证明他们和别人在人格上的平等,而是因为这种特色能为雇佣带来利益。但也看不出巴纳姆同其他人一样歧视这些畸形人。

歧视是对别人尊严的污蔑,一个人意识到别人是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则不会去歧视。纳粹的种族主义直接在人种间建立起梯度,犹太人被歧视为劣等种族。先入的梯度意识很容易在差异化的人之间找到衡量标准,对于种族主义者来说,就是区分出不同种族;对于阶层歧视来说,就是区分出不同阶级;对于文化歧视来说,就是在不同文化间划分优劣。电影里的歧视来自对于长相的经验式对比,例如女人长胡子被认为是“怪胎”,这种歧视显然狭隘的从生理方面考察人,而忘了人还是社会的人。歧视能有效团结起歧视者,确立歧视者的特权,人并不是都渴望平等,还有人渴望特权,只有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才渴望平等。

结语

一个彻底“无私”的“二手货”是没有自我的人,他说出“我爱你”时,其实并不清楚那个“我”是谁,更不知道那个“你”是谁,而“爱”的方式也不过是跟别人学的。他的理想是空洞的,是别人、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到的,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理想。他从来不会理解什么是平等。还好,《马戏之王》并没有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个“二手货”努力成功的励志故事。



《畸形人》在1932年发行后因题材过于怪诞而被禁止,成为了当时的赔钱电影。可在当下来看,却是一部难得的“正常”影片。导演向我们抛掷了一个赤裸裸的提问:到底谁才是“正常人”?以下是《畸形人》海报和剧照。据说很多演员是真实的畸形人出演,此后有人走上演员生涯,有人因忍受不了别人的目光而自杀。

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_第2张图片
《畸形人》海报
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_第3张图片
《畸形人》剧照
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_第4张图片
《畸形人》剧照
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_第5张图片
《畸形人》剧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札记之《马戏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