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报告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一万小时理论的文章《一万小时理论的误传和积极意义》,描述了该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所起的作用,事实上畅销书之所以畅销都是迎合了大众某些方面的需求,可以是求知欲,可以是好奇心,当然更管用的是虚荣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学习的动机是比别人变的更好,即便是“成长为乐”自我决定论为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Gollwitzer)的主动成长者,深层原因是不断变好的自己可以带来极大的快乐,而比别人更快的成长速度会让这种快乐加倍,所以作为社交动物的人类,底层动机都有比较之心。

畅销书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可能有的观点从科学角度来讲并不严谨,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大众的心理,往往会遭到学术共同体的攻讦,比如说于丹,比如说罗胖,可他们的功劳在于把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以一种并不需要多少学术素养就能听懂的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某种本在云端的文化,所以就像王银之于心学,我认为于丹、罗胖是伟大的,要不是于丹,《论语》哪会在当今时代有那么广泛的传播;要不是罗胖每天站在门口的赞叹,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广为人知,于丹可能是涵养高,可能是受所讲儒家文化影响,面对攻讦采取听之任之的做法,相比之下,我更赞赏罗胖通过演讲或是内容公开回击的坦荡,就这么着,怎么滴吧,凭什么立下大功的人就必须要接受一群自以为是人的攻讦?

我的主张很明确,立场也鲜明,什么学习动机并不重要,虚荣、攀比、自私这些世俗认为的贬义动机统统都可以,持续学习才重要;经由什么渠道引起的学习兴趣也不重要,正规学术或是畅销书或是不甚严谨的渠道都没问题,找到兴趣才重要,乔布斯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吗?他的学术涵养很深厚吗?

写到这里,有了动机、找到兴趣后,进入学习阶段,这个时候,得站在为科学说话的一边了,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是有科学体系的,畅销书或是罗胖并不能让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必须得从知识源头学起,之前写过如何从源头学习的系列文章,就不赘述了,关键是有效学习的过程。

​理念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Ericcison),核心是找到知识源头,如学科创立者和H指数排名前40位的论文来集中阅读,重点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模块,具体做法每个人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我个人自开始学习认知科学及量子理论以来,每天专注3个知识点,然后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印证融合,通过写1500字左右文章输出,然后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获得反馈,持续改进,效果极好。

举个例子,每天上午的写作就是前一天知识点的输出,下午通常是与朋友或工作伙伴做事,过程中会把所学通过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在做事中学以致用,如果不外出,就是阅读论文或相关著作,晚上讲给妻子听,以教带学,就这样20余天,进展很快。还有已经持续40天的提取记忆训练,并不如学习进展迅速,毕竟通过输出内化成自己的精华是我擅长的,记忆却是硬伤,好在还是通过持续练习有细微的进步,至少可以和曹玉骞这个诗词机器跩几句诗文了,由此可知,科学训练是有效果的。

总结以上有效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一条清晰的路径:

动机--->兴趣--->刻意练习--->知识源头(论文)--->输出--->写作、以教带学--->即时反馈--->学以致用内化

遵循这条路径,学习效率可以大幅提高,连我这算法心智极其薄弱的人都可以,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可以比我进步更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