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到走向生命的终点,我们每个人都会绘制一副自己的人生地图。
有人绘制的地图像A4纸那么大,有的像个足球场,有的也许大的能装下一个国家。有的原地画个圈,有的是一眼望到头的直线,有的蜿蜒曲折消失在视野尽头。
有的地图里只有荒漠,有的是一片汪洋,有的画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圈。
有的人在临摹别人的地图,有的人跟从内心绘制独属于自己的地图,可能大部分人或稀里糊涂,或半推半就,总之也算画了个图就去阎王那里报道了。
我不想说孰优孰劣,只是感叹人与人的不同,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有的人除了长得像一个物种,但思维和生活真的在不同的世界。
我在农村长大,在东北小城市读大学,又在北京从事猎头和教育10余年,这种感受尤其强烈。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不同?
智力上的差距可能有一些,但从生物遗传上来说,绝大多数差距不大。
是从小生活的环境吗?有这样的因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是从小所受的教育吗?有很大关系。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农村和城市里的教育资源相差是很大的。
但以上因素也不完全是。1、要知道在商界,政界,学界等大牛人里在偏僻农村里长大的也很多。2、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前30多年里,高等教育几乎就是准入制,靠最终的一张分数表来决定,所以尽管师资不同,环境不同,但高考衡量的标准还是一致的。3、高校,知名高校纵然成才率高,但很多领域对社会有很大价值的人都没上过大学。
那有没有造成差距的更底层的原因呢?有,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主要是四个因素,内在驱动力的强弱,多元试错机会的多少,终身多元学习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四个因素互为因果,但我更觉得前两个因素是后两个的根基。
以前,能具备这四个因素,大概率要靠命。有好父母,好长辈,进了好学校,遇到好老师,毕业选对行,创业遇贵人,或者什么偶然因素而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业内大牛。
命理太随机,可遇不可求。
而现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时代来了,因为新高考和互联网。
熟悉教育行业的人都知道,最近几年,从填鸭教育到翻转课堂,到项目制学习,从分科教学到多学科融合等等,教育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并且改变的方向是一致的,即教育的目标从趋同慢慢转向趋不同,都在致力于让孩子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十九大提出的到2020年新高考全国普及的方针预示着中国最大的教育改革尝试正全面铺开。新高考不再单纯依赖分数评定,未来可预期的是大学招生将从准入制慢慢转向招聘制,准入制是一考定终身,招聘制会是综合评价,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社会实践等综合因素。
其实在欧美,尤其是德国,芬兰,其双轨制教育已施行多年,并效果显著,我们国家正在跟上这种变化。
我们的中学生,大学生,太应该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了。据报道,没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大学毕业生居然超过了60%。立大志,成大事,多年被单纯的分数绑架,没有内在驱动力,没有自己的方向,你能画出一副人生地图?
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家长、老师、朋友以及我自己看到的样子。通过互联网,更多元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激发内在驱动力,树立长远目标。
只有这样开始,你才更有机会画出自己满意的人生地图。
《爆裂》这本书里提到指南针与地图。不是给孩子一张地图让他照着走,而是给他指南针,让他找到方向。再给他绘制地图的工具,然后教给他一些使用方法。绘制地图的事就交他自己吧。
那我想做什么呢?我想尽其所能,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借助新高考的政策契机,通过对未来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通过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专注于培养孩子们的职业认知,尽早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尤其是职业世界。从而去点燃更多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这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开始,不是新东方优能,不是好未来培优,更不是衡水中学。
生涯规划,先洞见未来,才更高效成长。
这就是我创立C12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愿景。
《罗恩老师的教育奇迹》里说,在上课时假如你眼里都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那你会愤怒和沮丧,假如你眼里看到的是未来的总统、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等等,你眼里是不是充满了希望呢?
哪个伟大人物不是从调皮捣蛋的孩子成长起来的呢?
为了让更多孩子们能勾画出波澜壮阔的人生地图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