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这么评价过 Contax 的贡献:如果没有 Contax,就没有 Leica 帝国今天的地位。
确实,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确实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成长。
1925年,Leitz 公司创造性的发布了 35mm 照相机 Leica I,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因为它的新颖、小巧,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Carl Zeiss 基金会在 1926 年对 Leitz 公司的成功迅速作出了回应,通过收购 Ica、Contessa-Nettel、Ernemann 和 Goerz 等四家小型照相机商,组建了 Zeiss Ikon AG 公司。Zeiss Ikon 在这段时期内研发制造了许多类型的照相机,但都未能开发出能够与Leica相抗衡的机种。
最终于1932年,Zeiss Ikon 推出了Contax,这是 Zeiss Ikon 全线产品中最为优美的机种。它与制造 Leica 照相机的 Leitz 公司的策略不同,Leica 照相机中有简单和复杂的,但 Contax 代表着 Zeiss Ikon 的最顶级机。
Contax 旁轴相机使用当时的新型材料硅铝合金,压铸法成型,从镜头接环的安装到底片压板的研磨皆采最新的制造法,以符合Sonnar5cm/F1.5之类的大光圈镜头更高精确度的要求。快门为金属纵走式,不用担心强光的烧灼,快门速度为1/1000,到后来的1/1250秒。镜头接环除了标准的内插刀,也有外插刀以配合其他镜头。底部两端有手把用以回卷底片及打开里盖,让底片的装填更为方便。卷片轴没有固定在机身上,要小心不要遗失。
Contax I 型相机一共进化了8个版本。从1932年问世,1936年停产,到1938年停售,一共生产了36,700台。
除了最初的Contax I 型相机外,还有 I-1~I-7 七个改良型:
I-1型 - 快门速度为Z、1/25〜1/1000秒。测距器反光镜镀银。
I-2型(1932年10月) - 测距器反光镜改为镀金。
I-3型(1933年中期) - 增加慢速快门至1/2秒。
I-4型(1933年后期) - 脚架安装的金属部分采用与Contax II型同样的折叠式。
I-5型(1934年中期) - Z快门标示改为B。为了回避Leica公司专利中“测距器外侧、观景窗内侧”的部分,改为“测距器内侧、观景窗外侧”,基线长从103mm缩短为93mm。
I-6型(1935年初期) -
I-7型(1935年后期) - 快门最高速度提升至1/1250秒。
最初版本的 Contax I 型相机因为外观颜色为深色,俗称 Block Contax。此型设计的概念为“忠实呈现摄影者的意图”。
到1934年,Contax 已经有了从 28mm 开始到 500mm 共12支镜头。
Contax II 型相机俗称 Chrome Contax,于1936年上市,加入了世界上第一个测距取景器,至二战前生产了59,500台。
在这个时期,Contax I 型时代的镜头群以镀铬的形态复活,并变更了一部分镜头的设计。与柏林奥运配合推出Sonnar 18cm F2.8、Sonnar 30cm F4为著名的镜头,俗称 Olympic Sonnar。其他也有如Biogon3.5cmF2.8这样的高性能镜头。
Contax II 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测距取景器的相机,可以更佳方便的进行对焦。
Contax III 型,俗称Universal Contax,为原 Contax II 型之机顶加装硒光电池式测光表,其余性能皆相同,1936年上市。III型公告总生产数为38,000台。
到了1937年,由于战争的缘故,要优先生产枪炮瞄准器和轰炸瞄准器,民用产品的生产减缓乃至停止。据说工程师们利用午餐和休息时间仍在继续研制Contax单反机。不幸的是,在战争中所有Contax单反机的样机都丢失了。
Contax IIa 型,二战后,蔡司公司一分为二,西德新蔡司公司于斯图加特生产Contax IIa型机,将战前的Contax II改良,诸如小型化、改良触感、改良不稳定的过片计数器、调整连动测距器窗孔位置以避免中指挡住等等。前期机身以黑字标注快门速度,俗称 Black Dial,1954年以后发售的后期机型在快门速度1/50秒处标示为黄色的X,比1/50更高速的数字标示为红色,俗称 Color Dial 。1960年停止销售。
由于当时的西蔡公司没有能力制造 Carl Zeiss 镜头,所以从东蔡引进Topogon 25mm F4、Biometar 35mm F2.8、Biotar 75mm F1.5,共3种镜头。
Contax IIIa 型,于1951年上市,比Contax IIa型多搭载了连动测光表的版本。生产贩售至1961年,为蔡司公司(Zeiss Ikon)所生产的最后一款Contax相机。
No Name Contax,二战后,苏联占领蔡司公司原耶拿(Jena)工厂后生产并销往美国的机种,研判是为了避免商标纠纷,而在机身上标有Contax商标处贴上其他品牌名称,称为No Name Contax。
Contax 旁轴的镜头,除了二战以前耶拿的卡尔蔡司制,以及战后东蔡所生产的镜头意外,全部窦唯西蔡Oberkochen工厂所制造。战前与战后使用同样接环。
战后型机身测距器基线长缩短为72mm,18cm直装式镜头对焦精度较不足,而为了快门单元组件小型化,旧Biogon3.5cmF2.8镜头尾端过大而无法使用。另外,战前型机身与战后型的测距器齿轮方向不同,故叠影对焦的方向正好相反。滤镜口径基本为φ40.5mm。
Contax I型 时代以镍涂写“Carl Zeiss Jena”文字,Contax II型以以后用铬,加上薰膜的版本字样为“Carl Zeiss Jena T”。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德生产的镜头字样为“Carl Zeiss Jena”,西德生产的字样为“Zeiss Opton T”,后来因为生产的镜头都有薰膜,所以字样变为“Zeiss Opton”,最后更进一步改为“Carl Zeiss” 。
蔡司生产的旁轴相机于1961年正式停产,Contax 旁轴的历史进入沉睡期,直到1971年,西蔡与日本 Yashica 公司合作,才以 CONTAX 的名字复活,从此 CONTAX 品牌的相机由 Yashica 公司制造贩售,由西蔡公司提供镜头。
注意,Contax 相机的名称用于西蔡自己制造的 康泰时 旁轴相机,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由 Yashica 公司制造的 康泰时 相机所有字母均为大写。
关于 Yashica 的 CONTAX ,我们待会儿会说到。
下面我们要来说说 Contax 的单反。
上期我们说过,二战后,东蔡主要致力于生产过去未完成的单反相机,而西蔡则致力于使其原来的 Contax 旁轴相机更加现代化。而东西蔡的商标权纠纷最后的结果,西蔡在西方国家有蔡司的命名权,东蔡在社会主义国家保留命名权。
东蔡的产品想要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怎么办?只能改名字,于是东蔡注册了两个商标,PENTACON(PENTAprismCONtax 潘太康)或 PENTAX(PENtaprism conTAX宾得),这两个名字都是由五棱镜的英文和原品牌 Contax 组成,也表明了东蔡想要继续制造单反的决心。
后来 Pentax 商标卖给了日本的旭光学,成就了一代经典,而东蔡则使用 Pentacon 品牌制造他们的单反相机。
在商标权纠纷判决之前,东蔡已经使用 Contax 品牌研制生产出了 Contax S 系列单反相机。
其实早在1936年,蔡司就开始研制使用 35mm 胶片的单反相机,并且使用五棱镜作为反光材料,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单反相机的研发一度废止,再加上战争后期盟军的轰炸,大部分原型相机不幸丢失。二战结束后,苏联占领下的东德组建了蔡司耶拿人民企业,开始着手研发过去没有完成的单反相机。
在1949年的莱比锡春季展览会上,东德 Carl Zeiss Dresden 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架带内置五棱镜取景器的35mm单反机 Contax S,S 源于Spiegelflex,即镜面反光之意,但在照相机上并没有刻着S。Contax S 与战前的样机有许多相似之处,机顶有五棱镜,42mm螺口可交换镜头卡口;与原来的样机不同的是 Contax S 采用横走式布帘快门,以减小照相机的整个体积。
之后 Contax 和 Pantacon 的商标混用了很长时间,在此期间,东蔡制造出了 Contax S 的后续机型 Contax D(Pentacon D) / Contax F(Pentacon F) / Contax FB(Pentacon FB),直到 Contax FB 之后东蔡的单反品牌才改为 Praktica(百佳)。
西蔡生产的第一台单反相机 Contaflex 于1953年推出,至1968年,一共生产了12个型号。Contaflex 是叶片快门,也是第一台装备镜后测光表的单反相机。
1958年,西蔡开始生产 Contarex,但是,作为高质量综合专业型单反相机,这个机器实在是丑的可以。由于在五棱镜前面有个硒测光元件,很快就获得了“独眼龙”的称号,但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光表耦合的焦平面快门照相机。
配上50mm f2.0 Carl Zeiss Planar镜头后,Contarex的重量达整整3磅,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是很重的了。
Contarex具有令人羡慕的可换后背功能,一台机身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胶卷。具有瞬回式反光板和映入眼帘的追针式测光。
不过这部制作精良的照相机并不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同一时期日本相机制造工业的崛起,新颖的相机和低廉的价格对蔡司的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Contarex 的品牌则延续到了1972年,1972年,蔡司决定停止生产 Contarex 系列 Super Electronic,之后,开始尝试走镜头供应商的路线。
重生
1961年,Contax 品牌正式停用,西蔡不再生产 Contax 品牌的相机,而东蔡的相机品牌则改为了 Pentacon。
直到1974年,为了补足电子技术不足的弱点,蔡司与日本Yashica公司合作,生产 CONTAX RTS,康泰时于是复活。正式名称为 CONTAX,不过为了与 Zeiss Ikon 的 Contax 区别,通称为 YASHICA CONTAX(CONTAX 全部大写,以与之前的 Contax 区分),也简称为 Y/C,或日文的 ヤシコン。1983年Yashica为京瓷(Kyocera)所并购后,所生产的手动、自动对焦单反,及自动对焦旁轴相机通称为Kyocera CONTAX。
1975年,新生的CONTAX 发布了第一款单反旗舰相机 CONTAX RTS,初代RTS由三家公司共同负责:机身由Yashica负责、机身设计由保时捷负责、镜头由卡尔蔡司负责。(没错,你没看错,保时捷负责了这款新生传奇的机身设计)CONTAX RTS 在当时是一款非常先进的电子化照相机, 具有光圈优先以及曝光补偿功能,第一次使用了最高速度达 1/2000 秒的无级电子快门,同时还提供了 5 张以及 2 张连拍的卷片供选择。
所谓RTS,是"Real Time System"的简称,电源打开时、快门释放钮一按,快门快速完成动作,称为“Feather Touch”。
此设计的评价两极。虽然蔡司镜头的评价很高,但机身内部电子机构复杂,也被批评为不稳、脆弱。保时捷四平八稳的设计风格与当时日本相机大异其趣,展现德国包豪斯的工设美学精神。
1980年,西蔡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内置马达的相机,Contax 137 MD
1983年,日本京瓷(kyocera)公司合并了雅西卡公司,所有的CONTAX业务转移到京瓷。
1990年,令世界相机业震惊的顶级专业单反机 Contax RTS III 正式推出。
CONTAX RTS III 首次在使用了真空后背的陶瓷压板,彻底解决了以往胶卷不平整的问题,卡尔蔡司号称第一次将镜头的全部实力展示在胶片上。 RTS III 同时内置专业的内置闪光测光表,可以进行闪光测光同时提供相应的读数。 RTS III 最高快门速度为八千分之一秒,闪光同步速度为 1/250 一秒,同时内置每秒连拍五张的卷片马达,这些使得他成为一款不折不扣的顶级专业单反机。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各个相机厂商都将研发生产的重心转向自动对焦的 AF 相机上,但是西蔡却明确表示拒绝在镜头上使用自动对焦镜头上使用的廉价的塑胶材料,所以 CONTAX 当时没有进行自动对焦相机的生产。
不过再1993年雅西卡推出了一款具有对焦提示的 Contax RX 相机,能够在取景器内显示出对焦指示和对焦偏差。不过对焦时仍然需要用户手动调节镜头。
1996年, 由于美能达发明的自动对焦镜头在单反市场上的巨大成功,而西蔡又一直拒绝在镜头中使用自动镜头必须的塑胶材料。故西蔡开始走曲线救国的路线,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自动对焦的康泰时单反相机 CONTAX AX ,令人意外的是, CONTAX AX 使用机器背对焦技术进行对焦,也是世界唯一一部背部自动对焦相机。好处在于可以使用普通的手动镜头实现自动对焦功能。
他的菱镜、反光镜箱和底片架等组件都是安装在一套轨道上的,透过电动马达控制这些组件前后移动,便能实现自动对焦功能了。
虽然说起来好像很轻易,但这仍是一件要依靠特别技术才能实现的事情。例如要为了令相机在轨道上移动时仍保持精确性,
Yashica 的母公司京瓷( Kyocera ) 便提供的特制陶瓷导轨;而为了令相机的内组件能迅速移动,便用上了超音波马达来作为驱动系统。这些技术令 AX 有着高速的对焦能力,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使用任何镜头都可以对焦的相机。
虽说康泰克斯的 AX 的各项性能都非常的优秀,不过其机背对焦技术并没有被市场看好,所以导致 AX 在销售上并没有取得很好在成绩,不过这也加速了康泰克斯自动对焦研发的速度。
1998 年,雅西卡和康泰时向世界展示了拥有 135 单反相机性能的 120 单反 CONTAX 645 。高达 1/4OOO 秒的快门速度 , 同时配有六支( T* Distagon 35mm f3.5 、 T* Distagon 45mm f2.8 、 T* Planar 80mm f2 、 T* Sonnar 140mm f2.8 、 T* Sonnar 210mm f4he T* Apo-Makro Planar 120mm f4(ED)(IF)(MF) )超声波马达蔡司镜头。
2000年, CONTAX 又诞生了135 顶级胶片机 CONTAX N1 。这时的135市场已经形成了佳能、尼康、美能达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同样的德系 Leica 也没有成型的自动对焦技术(德国人就是这么固执),N1 是 CONTAX 第二部自动对焦的135相机,N1没有采用康泰克斯一成不变的Y/C卡口,蔡司为自已的品牌专门设计了专用的N卡口镜头。
虽然由此,CONTAX 出现了四个卡口的产品系列共存的局面,但是这使得 CONTAX 新型卡口能够应用于将驱动马达至于镜身之中的镜头。
2002年,CONTAX NX 相机问世,同年底全球第一款全幅数码单反命名为 N Digital 正式上市。
T & G
实话实说,就单反相机来说,CONTAX 的确和同时期的日系相机相比,没有什么竞争力(性价比),就算有很多黑科技,就算用了西蔡的镜头,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日系的单反。
而 Contax 的旁轴,又太过古老。
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大部分都是 CONTAX 的小型旁轴相机,可换镜头 G 系列以及不可换镜头的 T 系列。
T 系列照相机是由德国著名的跑车和设计公司“保时捷”设计的,本着“小型、轻便、易于携带、紧凑、提供高精度拍摄”的产品概念,最早在 1984 年推出了 Contax T(不过就现在的审美来看,T 可并不算好看),采用五镜片卡尔蔡司T* 38/2.8镜头
接着是 1990 年推出的 CONTAX T2,钛金属机身的自动对焦摄像头更加小巧,五镜片蔡司T* 38/2.8镜头,三种型号,分别为银色钛机身,黑钛机身和金色钛机身。
这两款相机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总销量超过 220,000台。
CONTAX 于 2000 年 2 月推出 CONTAX T3。T3用的是新开发的 Carl Zeiss Sonnar T* 35/2.8镜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镜头厂商,ZEISS 设计其镜头的着眼点永远是一只至少10年不会过时的产品,新的T3镜头更是如此。
在光学表现上,T3的Carl Zeiss Sonnar T* 35/2.8要比 T2的Sonnar T* 38/2.8好的多的多。Sonnar T* 35/2.8在反差和环境光的再现都很优秀,边缘实际没有畸变,明亮、色彩还原非常高贵、细部表现柔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只最好的35毫米镜头相比。
T3外形尺寸为105(W) x 63(H) x 30.5(D) mm,比Contax T2小,也轻了大概20%。
同为 T 系列的还有 TVS 系列,这里不再表述。
1994年,CONTAX 推出了可换镜头自动对焦旁轴相机 G1,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赞扬,这是自1961年来再次出现的带有 CONTAX 字样的可换镜头旁轴取景照相机。可以说, G1 的做工处处体现了 CONTAX 遗传自蔡司的高贵与专业气质,机身采用了镀钛的合金材料,镜头也使用金属材料制作。
同时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更换镜头的 AF 旁轴取景照相机。
配套推出的 4 支镜头(16mm / F8 ; 28mm / F2.8 ; 45mm / F2 以及 90mm / F2.8 )则使用了德国卡尔蔡司公司特别设计的 T* 镀膜镜头。虽然说除了 16mm 是德国原产以外,其他皆为日本制造,但是经过各种权威测试表明该镜头成像名副其实的达到了德国蔡司标准。
G1的快门速度达到了1/2000秒,提供TTL闪光测光,1/3档曝光补偿,以及一系列现代单反相机该有的电子功能。
虽然有着这么多的黑科技,但是还是由于取景器偏小,对焦速度过慢等原因而饱受争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蔡司于1996年推出了 G1 的升级版本,拥有高达1/6000 秒的快门速度的 CONTAX G2,同时也推出了 T* Planar 35mm f2 和 T* Biogon 21mm 两款新镜头。
1999年,为与 G 系列旁轴 AF 照相机配套,推出了 Vario Sonnar T* 35-70/3.5-5.6 变焦镜头。
后记
2005年,京瓷面对巨大的相机市场压力,宣布中止相机制造业务。由于没有新东家接手CONTAX相机业务,CONTAX 商标再次进入沉睡期,只是不知道,这次还要多久才能够醒来。
纵观蔡司的历史,除东蔡、西蔡外,苏联的基辅,以及日本的宾得、雅西卡(当然还有福伦达)都包含了蔡司的相机技术在内。而日本宾得是与蔡司走得最近的,它的商标来自于东蔡,而西蔡则用了宾得的T*镀膜(TAKURMA)技术。
这些天饱受牙痛的困扰,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办法正常工作。强忍着写完了这一篇,肯定有不少遗漏的地方,等以后再补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