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让礼貌吓跑你的人缘

昨天,壹休看到一位初中同学在朋友圈集赞,就随手点了个赞。谁知道没几分钟,同学的微信头像居然很诡异地出现在壹休的消息框里。

几年没联系的同学突然冒出来,让壹休嗅到了一股阴谋的气息:“该不会是被盗号了要问我借钱吧?”

看了看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发现这个担心好像有点多余,壹休就安心地跟同学聊天了。


1.聊天的口吻,会影响聊天的质量


“这一次集赞,我才发现自己的人缘有多差,都没有多少个人愿意点赞的。”

“感觉出来工作之后,朋友越来越少了。有时候跟别人相处,也不是说有什么不愉快,就是总感觉中间隔着玻璃门似的。”

“可能人长大了,心也就设了防吧。”

同学很苦恼,他认识到了他跟别人之间的交往总是隔着一段看得见摸不着的距离。在壹休想着要用什么姿势给他来个爱的抱抱时,他突然来了一句:

“谢谢你,你肯听我说话真好。”

壹休的鸡皮疙瘩瞬间爆发再爆发!!!你吐槽就吐槽,那么文艺的句子是怎么回事!!!你感谢就感谢,那么煽情的样子是想怎样!!!

明明壹休是个活泼可爱的妙龄少女,作为同届同学,一副看破红尘的口吻跟我聊天,壹休真的是措手不及啊!

壹休的卖萌必杀技之摸摸头,不哭哭,么么哒完全派不上用场啦!

在聊天的时候,无论我们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走什么风格的路线,在聊天的时候最好都顾及一下对方的感受。

在跟老板、上司等等有从属关系的、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们聊天时,最好就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不一定要太官方,但是一定要有礼貌,不要一边谈着正事还一边嘻嘻哈哈的样子。虽然有些时候别人会说“别客气别客气”,但是其实这只是他的客气话而已。

在跟同事或者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自己跟对方的关系到了什么程度再去选择适当的口吻。

如果对方是严肃的人,口吻最好就不要轻佻;如果对方是活泼的人,口吻最好就不要官腔。

聊天的时候,应该根据聊天对象的不同以及双方关系的深浅程度,适当调整自己说话的口吻。


2.人情偶尔还是应该欠的


同学说话的口吻,让壹休想起了初中时代被他的礼貌所支配的恐惧。

当时,这位同学还是坐壹休隔壁的。

一开始,壹休只是觉得他特别礼貌,后来,壹休发现他对礼貌其实是有着一种偏执。

有一次,他没带橡皮擦,问壹休借来用,壹休就借了。那块橡皮擦还是刚用不久,他就一再确认是不是真的可以借给他用。

当时壹休就说了:“只是一块橡皮擦而已,本来就是要拿来用的。”他连说好几次谢谢之后,就拿去用了一会。

第二天,壹休上学的时候发现桌面上多了一块全新的橡皮擦。

还有一次,壹休带了糖果回学校吃,就请了他几颗。下午,他也带了一包薯片回来,一直让壹休也尝一尝。因为害怕长痘痘,壹休就只是吃了一片。

同学立刻就来了一句:“你吃多点吧,我吃了你4颗糖,你好歹要吃4片以上啊!”

本来壹休还觉得跟他挺熟的,他这样一说反倒给壹休一种“原来他一直在算账”的感觉。

人和人相处的时候,有些事情就不要分得太清了。

虽然小时候爸妈经常教育壹休:“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尽量不要欠人情。”但是长大后壹休才发现,有时候欠人情,反而是件好事情。

之前那些一群朋友出去聚餐,后来却为了抢着买单而大打出手,最后连朋友也没得做了的新闻,其实就包含着这个“欠不欠人情”的问题。

你不想欠我人情,我也不想欠你人情,大家都很强势,都想成为“人情的债主”,最后搞到大家都没有台阶下,事情就很难办了。

这是很愚蠢的。

你不肯收下别人人情的时候,也就把人家推开了一段距离。

出去吃饭的时候,你跟朋友抢着买单,要是对方态度很坚决,你就让朋友买单吧,你还可以请朋友吃个饭后甜品啊!

甚至有些时候,你受到了别人给的好处,不一定要因为害怕欠别人人情要立刻还,你还可以等到适当的时间,比如别人生日、节日等等再去请人家吃饭,或者送个礼物还人情啊!

我们要收下别人的苹果,才有机会在日后还别人一个橘子。有欠有还,一来而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还加深了。


3.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是让别人来帮你


虽然知道这位同学在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但是壹休念在同学一场,还是很想帮助他解决目前的困境。

于是,壹休就向同学提出了一个建议:“要不找天我们玩桌游的时候,你也出来认识一下新朋友?”

同学不假思索地拒绝了:“那些都是你的朋友,又不是我靠自己认识的。”

好吧,这位同学的回答简单粗暴地把壹休想帮助他的萌芽都扼杀了。

约300年前,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博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想和宾夕法尼亚州立法院一个议员合作,但此人以铁石心肠著称,十分难以接近。

富兰克林并没有费力去讨好他,而是通过打听得知他有一本引以为傲的绝版图书,于是就请求他把书借给自己看两天,议员同意了。而在富兰克林归还那本书时,那位以冰冷著称的议员居然主动对他说话,并且十分有礼貌,随着交谈的深入,甚至表明随时愿意为他效劳。

通过这次的经历,富兰克林归结出了一条原则:“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你。”

而这条原则也被称作“富兰克林效应”。后来,人们继续研究这个效应,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奇妙的事情:“当一个人向他人求助,会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当然,让别人愿意帮你只是拉近关系的第一步,哪怕别人愿意持续不断地帮你的忙,也只有你知恩图报,这段关系才会平等而长久。

然而,壹休的这位同学别说向他人求助了,连壹休想主动去帮他,他都拒绝了。

有时候,人们在交往当中需要被别人肯定、被别人需要,由此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有人向自己寻求帮忙,就证明了别人信任自己,需要自己,自己就会觉得愉悦。

但是反过来,当一个人拒绝别人的帮助,就很容易给别人一种:“你都不需要我了,那你还是自己一个人吧”的感觉。


同学还在感慨为何“越长大越孤单”,壹休却已经没有什么欲望倾听他的倾诉了。

为什么他会处于这么尴尬的境地?

因为他实在太礼貌了。

因为礼貌,他对人说话一直很客气,隐约之中给了别人一种难以靠近的感觉;因为礼貌,他不想欠别人人情,每一件事情都算得太清楚让别人很是尴尬;因为礼貌,他不想接受别人的帮助,想靠自己去努力,但是却让别人觉得他不信任别人的帮助。

“礼貌”对于社交而言,真的不一定是一个褒义词。

过度的礼貌,会吓跑人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万不要让礼貌吓跑你的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