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名颇具诱惑,因为潘姑娘实在是闻名于朝堂乡野,几乎无人不晓。冯小刚对此片显然也是用心良苦,难得地在上映前各种配合宣传。
当主演范冰冰在武汉受了气之时,冯导还亲自网上发声,支持范爷,呛声华中师范大学的粗暴行为。一时网民哗然,吃瓜群众一如既往地分别立于两个阵营对骂,甚是热闹了一阵子,范爷回应得有范,挺她的声音也渐渐压倒性胜利,同时有意无意把《我不是潘金莲》狠狠地宣传了一把。
眼看着终于上映了,冯导却突然发起一条宣战微博,直指万达王健林。同时本着不嫌事大的老炮儿气势,还专门吆喝吃瓜群众们搬好板凳,看撕。之后是冯导那封关于墙皮墙灰的长信,和思聪先生的迅速回击。
从信中看,原因似乎简单,万达影院排片时,给《我不是潘金莲》的位置太少。冯导认为,这是对华谊挖走万达高管的一种报复手段。思聪先生则一脸鄙夷地称,你这电影拍得太烂没人看当然排片时不能优待,有本事你拍个高票房的片来我保证给你排得超满档。
冯小刚的影片,烂吗?从十几年前的甲方乙方开始,他简直像是开了挂似的,一年一部贺岁片年年压倒性胜利。那些冯式机灵,将小人物的悲哀、人性的小龌蹉用夸张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不评价,只表现。当然那些机灵,配上御用葛大爷的冷面幽默,一时占尽风流。你可以说他迎合了观众,但阳春白雪而无人肯赏的才是真艺术?
那些年,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贺岁片的唯一期待就是冯导的电影?
但渐渐终于是后继乏力了。影片一部没一部卖座。到私人定制就被骂得有些体无完肤了。冯导好像江郎才尽该解甲归田了。这时,却出了一部老炮儿。风格迥异,并且自己亲自担纲,还有了小鲜肉对手。对习惯了冯式笑点的观众来说,眼前固然一亮,也看到一些眼湿的东西,但评价一定是没有冯导期待的那么好。
其实这种让人眼湿的东西,早在集结号就开始了,他用一个特定的视角,给观众展示了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各色人等杂陈,把一些鲜花装饰的美好撕开,露出里面的血肉模糊。但在这样残酷的血肉模糊里却又写满了理想主义。
是的,我猜冯导的骨子里,有个理想主义的小宇宙,这小宇宙告诉他去拍直抵人心的现实。可是他又清楚,有些东西是不能拍的,有些东西是拍了无人看的。这是种悲哀,也是另种现实。
于是让冯导真正获名获利的,依然是甲方乙方类型的片。冯导内心的那个小宇宙便元气满满地不乐意着,他是不乐意或者说他可能是瞧不上自己的小机灵的,而当这小机灵带来高票房时,他便忍不住连带着瞧不上观众了。于是他群众基础便不太牢固。而他又从来不肯附和一下群众也不肯维护群众关系。
所以说其实冯导太较劲了。他得了那么多奖赚了那么多钱,却常常苦大仇深的表情。他更适合江湖,而不是体制,或者说他简直就是一现代版老炮儿。
回到正风口浪尖的《我不是潘金莲》,我尚未看,从各种影评里,看到他除了荒诞的展示和平静的冷讽,还增加了新的展示方式,通过圆 形构图与方形构图在制度社会与人情社会间自由切换。这固然是创新,更是挑战。而从原作看,也大约能判断出这不是一部博笑点的电影。小说本身就是冷冷的荒诞,刘震云式的一笔一划,沉默勾勒。据说电影过审颇费了周折,如今又是先在海外横扫了几个大奖方才在国内公映,却遭此冷遇,也不怪冯导一怒了。
也许是怒的太多?也许是群众们虽然享受着冯式幽默笑得前仰后合,却同时早已看不惯他的狂样。这次为梦想为任性为导演的一怒,却招致一片骂声。骂得最多的,无非是说他仗着自己名气大,要多占资源,没占到还这儿发脾气。嫌自己的电影排片儿少,怎么不想想自己挤走其它电影的事?
冯导对此专门回应:我们有那能力吗?如果有,怎么会被挤出国庆档?怎么明明被挤到11月10日了,却又因为李安的片被继续拖到11月18?被一路挤来,还给这么低的排片,我还不能把真相说出来了?
真相是什么我们看客们其实并不完全清楚。也许冯导此举除了他天性里的“炮”,也多少有“炒作”的用意?但即使是炒作,在当前也是能接受的吧?对于导演来说,拍好的一部影片是他的孩子,这孩子他当然会比别家的更宠些更疼爱些。想想总比那些各种花边绯闻的炒作更有看头吧?
而且,无论冯导是否瞧不上自己当年的抖机灵,他的那几部看似夸张实则各种现实的贺岁片确实是给了太多令人愉快的回忆,还有沉思。
身为一个最普通的观众,我不站队。但我总不能一边被逗得哈哈大笑,一边被感动得泪眼婆娑,一边大骂这导演什么玩意儿吧?
愿冯导脾气更和顺些,毕竟票房已经实力回击了思聪先生的“影片烂”之说。有时候不争是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