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这个“快乐教育阴谋论”的时候,我是百感交集的!信息这个东西,一旦你认为是真的,真的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情绪。
因为,我周围的很多优秀的家长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的国外的教育是“快乐教育”的,于是,天天吐槽我们国内的素质教育比起国外的教育有多大的差距······
今天,不是我来解读这个“快乐教育阴谋论”!而是吴军老师给我们来揭露这个阴谋论的真相!
吴军老师是谁?他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发明人;
他是活跃在硅谷的投资人,也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担任董事和顾问;
他先后写过六本书,横跨数学、教育、IT、文明史且本本畅销,最新出版的《智能时代》在罗辑思维独家首发,首印1.5万册不到10小时售罄。
他更是一位非常好的爸爸,他做事情的前提是:就是不影响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因为他认为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所以,对于任何人,任何工作,都没有他的孩子重要。
所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有着决定的发言权!也就因为如此,这“快乐教育阴谋论”的出处就不用怀疑了。
吴军老师生活在硅谷,对美国社会的阶级分层现象背后发生的原因,有着自己的所见所闻。
为什么我们国内了解到的信息是:国外的孩子每天都是3点多就放学,没有作业,可以每天开心的玩了?
那是国外的上层社会想实现分层的方式,他们怕大多数平民阶层家庭的孩子赶超他们,所以发出那样的信息。
而实际上,国外上层社会家庭里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学了还要上各种辅导班,非常拼地过程。
所以,吴军老师提醒咱们国内不要盲目地追求“快乐教育”,其实孩子还需要花时间辛苦学习才能够有成果。
他也列举了国外一些教育非常成功的名人,比如现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的儿女被教育得都很优秀,而且他为了方便儿子上学,居然让他留在了纽约,而不是搬家到华盛顿。
比尔.盖茨的父母为了他的教育,曾经在搬家后又搬回到了好学校附近。他女儿的同学父亲,曾经是500强公司的创始CEO,每天晚上却要把自己的孩子们都集中在一个书房里上自习,而且努力把几个孩子都培养成高尔夫球高手。
写到这里,有点毁三观啊!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也是不是应该现在改变方向,在不逼她的原则上让女儿能够体会辛苦学习带来的快乐呢?
在吃早饭的时候,我就无意打开了这个专栏的音频。毕竟有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和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是会对女儿有不同的效果的。而我,我想让她也明白读书学习需要什么心态最好!
在听到里面讲辛苦VS痛苦的关系时,吴军老师举了一个我们中国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演奏家的故事,他从小被逼着学乐器的时候,就是很痛苦的学,虽然后来他也功成名就了!但是,西方的评论家们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评价他弹奏的乐器毫无美感可言,因此不过是一个Entertainer(表演者),而不是Artist(艺术家).
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我问女儿:“你知道这个音乐家是谁吗?”女儿回答:“是某某吧?”我说对!你们也能猜出是谁对不对?就因为他的成功案例,很多家长不惜变卖房产,北漂到北京为孩子甘愿丢掉工作,就是为了效仿这音乐家父亲做法,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第二个“某某音乐家”。
庆幸自己没有做那样的家长,没有逼着孩子做一些自己不情愿做感觉很痛苦的事情!
吴军老师还列举了自己曾经的上学经历:在他高中的时候,他父亲对他说,以他的智力,稍微再努力一点,成绩会更好。但是他觉得那样会痛苦,因此宁可成绩差一些。虽然,他在差了一点上付出了代价。
然而,他不痛苦,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是非常享受高中生活。
逼着孩子痛苦地学习有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即使你可以让孩子看似成功,但是最终成不了一流的人才。上面列举的那位音乐家就是惨痛的案例!演奏者和艺术家的区别有多大?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每个行业中,最成功的那前5%的人,都是因为喜欢,从兴趣出发。而从利益出发的人,只能做到前20%到5%的之间的一个水平。
美国上层社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是一点也不会少的,孩子读书和参加课外活动可能也会很辛苦,但他们并不会让孩子很痛苦。
所以,辛苦和痛苦是两码事,一定要区分开。吴军老师也提醒我们,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李笑来老师也说过,一个人脑子里的概念不清,会导致认知出现偏差,而猎豹CEO傅盛也提到关于成长的:成长就是认知的升级!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认知的差别,而概念的清晰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前提。
写到这里,我在教育孩子理念上,又有了新的认知,因为来自于吴军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启发!
吴军老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典范,虽然我成为不了他那么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昨天李笑来老师直播也说了:效仿牛人的做法,会让我们激发自己的“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从而实现我们的智力发育,变得更聪明!
吴军老师对自己女儿的要求是“做个好人”,因为他认为那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东西,他经常和女儿说:“你们是否能上好大学并不重要,关键要成为好孩子。”
他也经常对并不出众的二女儿讲:“不论在学校得了什么坏成绩,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告诉爸爸,就是好孩子。”
听到这里的时候,女儿说:“妈妈,我昨天考试成绩是多少多少!”我说:“那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油吧!”
而吴军老师最后说:“他敢于“放纵”孩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相信人类都有向善的天性,而每个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内在的欲望,让他们自己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这观点让我想起了哲学家普鲁塔克的话
“年轻人不是被等待被装满的空瓶,而是被需要被点燃的火焰。”
我们要是能够理解这一点,就能得到孩子的热爱!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我将“快乐教育阴谋论”讲清楚了没有?如果您还有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欢迎在评论下和我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