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下班,我回到潮湿又阴暗的小巷蜗居,一个人踏着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往前,望着悠长巷子里亮起的数盏灯光,无奈没有一盏是等候我归家的。照例在路口买了一碗混沌,然后踢踢踏踏地走到门口,掏出钥匙准备进门。
“砰!”对门忽然有人夺门而出,我淡定地开门、进门,将外面的世界和自己隔绝。为什么不上前询问?因为这样的戏码我已经看腻了,那对老夫妻几乎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老夫妻?没错,两人均已过六十,据说已经结婚
快要四十年了,有时候我也佩服,那老婆婆明明一把年纪了,每次夺门而出的身姿却依然矫健。
她的丈夫是个身有残疾的退伍军人,下半身瘫痪、常年卧床。别看他们经常吵得很凶,可是妻子依然把丈夫照顾得很好,几十年的光景,丈夫身上几乎没长过褥疮。不多会,对面传来低低的呜咽声,是丈夫开始哭泣了,每次他吵完架,总忍不住哀嚎几声。
我晓得他的苦痛,几十年如一日蜗居在这小屋里,无儿无女、妻子也日渐孱弱,卑微地苟延馋喘着却仍然被做人的骄傲折磨着。“老头子,今天想吃什么?”妻子回来了,她的语气让人怀疑刚才的争吵只是假象,她甚至还顺带买了点菜。可能也说不上买,这条街上的邻居们都知道他们的情况,卖菜的小贩们经常直接将一些成色不太好的菜送给他们,靠着大家的热心和一点微薄的补助,他们总算艰难却也餐餐不落地活着。
一次休息日,我在楼下晒太阳,不知是不是平日里憋得慌,那老太太竟和我唠起了磕。她叹了口气,冬日的暖阳下,化成的雾气清晰可见,话也随着这雾气到了她的嘴边。她感叹人这一辈子起起伏伏,谁也说不准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他们是自由恋爱成的家,在还流行父母包办婚姻的那个年代,算是顶时髦的一件事了,而且当时的婚姻也是令人钦羡得很。她家里做些小生意,不算富足的人家,也还是衣食无忧,他家则是世代部队出生,这不,结婚不久便子承父业入伍从军了。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她说她本也无什么人生追求,觉得安稳一世便是幸福,偏偏新婚不久,她的丈夫便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受了重伤,落下了这终生残疾。
消息传来时,她正在自家的阳台上晒着衣服,她说那日的一切和往常并无什么不同,这意外就宛如晴空里的一声雷,打破了她原本喜乐平静的生活。她的老父亲、老母亲,担心自幼没吃过什么苦的她难以接受这突发的变故,从家里赶了来,丈夫的二老则是抢在她前面晕了过去,一时间家里兵荒马乱。
“当时我就知道了,以后这个家我便是主心骨了,我要担起全部的重担。“所以她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丈夫治疗期间,脾气也变得暴躁,对她动不动就打骂,每次遇到这些难处,她说她总是想起史铁生写的那篇《秋天的怀念》,她晓得,此时的丈夫远比自己难过,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尊严在一起折磨着他,曾经那么意气风发的一个小伙子,怎能如此轻易的接受这犹如残废的后半生呢。
日子一长,大家虽然仍对这憾事心有戚戚焉,但是生活总算能继续了,丈夫的治疗也已完成,只是遗憾他的后半辈子便只能在床上度过了。父母老迈、丈夫残疾,家里家外的操持便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她的操劳所有人看在眼里,不少人劝她改嫁,趁着年轻寻个好的去处,她总是笑着说,“我和他说好了,这辈子我守着他,下辈子换他宠我,我可不能先食言哩。“望着她脸上的笑容,我为这不离不弃的感情所动容。
后来双方的父母都归了西,他们便搬到了这小巷里,想要在这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方慢慢走完剩下的日子。岁月绵长,在漫长的一年又一年里,他们也终于到了这花甲之年,“这辈子可真长啊,那么多人怕死,我可是早已活够了呢,唯一求的,就是比那老头子活久些便是了。”我忽然想要抱抱她,她的人生那么苦,幸好还有属于她的糖。
谈话告一段落,这其中我并无插话,只安安静静地当个听众,我想,这冗长的爱情故事差点就埋葬在这无人问津的小巷里了。她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爱情宣言,不张扬、不喧哗,默默挨着却心甘情愿。
她搬着她的小板凳回到了住处,我随着她的步伐也归了家,空气中传来了熟悉的饭菜香,还有他们的吵闹声,以往我为此感到烦躁,此刻,却觉得这听来如此令人安心。
“其实我知道老头子想和我说什么:我的爱沉重、污浊,里面带有许多令人不快的东西,比如悲伤、忧愁、自怜、绝望,我的心又这样脆弱不堪。自己总被这些负面情绪打败,好像在一个沼泽里越挣扎越下沉。而我爱你,就是想把你也拖进来,却希望你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