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日记 雨仁读译 第2211天】:“民主与宗教观”

 

竺校长抗战西迁贵州日记(连载第2211天)

1946年2月3日(周日、初二)遵义,晨天气极好,天无片云,6°C,27.40",重霜。晚六点14°C,27.10"。晚空见南极老人星Canopus。

  时事:联合国会议,中、美、法代表均不赞成苏联反对英军驻希腊。

  晨六点半起。天无片云,真所谓“A perfect day” 。湄潭过去三年,如此天气仅有七天,遵义亦难得有如此好天气。

        九点蔡稚卿来。九点半与司徒巨勋至丁字口福音堂,做礼拜,到团契学生四五十人,教职员中只有李天助夫妇来。祈祷歌唱完毕,由我作题为"民主与宗教"的演讲,约半小时。大意为,"五四"运动后,提倡赛先生与德先生,现赛先生在国内早已人人崇拜,德先生亦得到全国一致拥戴。近来重庆政治协商会一致赞同民主,中国之前途可谓绝对光明。但是,有了Science 和Democracy,就能完全办到,中国因此而能实现理想中的富强了吗?  我则以为,尚未能尽如人望,因为我们的文化要素中,还缺少了宗教。抗战前,曾经有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争论。近来在《客观》周刊上,伍启元教授写了一篇《中国文化的出路》,批判了这两种文化观念。他的结论是,中国需要民主的政治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但是,单是如此,也不能使中国上轨道。中西文化是什么?  中国是孔、孟、老、庄的哲学,这类哲学本身很好,却不适合现在的环境。因为,这类人生观是以农业社会为其研究对象的。眼下,我们要的现代化、工业化,自然与这种哲学观念格格不入。至于西洋文化,按罗素观点,西方文明是古希腊伦理与基督教结合之产物。Babbitt(白壁德)也说,西洋文化是宗教原则(Principle of religion)加绅士原则(Principle of gentleman),后者依托为人文主义,但无前者则嫌不足,因为无信仰(Faith)也。宗教之好处,在于使人自觉渺小可怜(Humility)并建立信仰(Faith)。耶稣讲"love thy enemy" (爱你的敌人),《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都是理想主义(Idealism)。在现实主义(Realism )充斥世界的当下,我们非常需要理想主义。

  下午,至北大路,访周筠白、陈乐素。三点半至尊生家,吃茶点。

(贵州的青岩、遵义、湄潭和永兴,值得每个浙大人一生当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以上文字系由贵州浙大校友雨仁每天读译自《竺可桢全集》之1940~1946年,一天一篇,持续七年,新鲜读译,与您分享,“穿越”西迁,见证校长在贵州抗战办学七年的每一天,感悟求是精神,弘扬西迁文化。误读与错漏,在所难免,敬请阅读原著。更多连载见~http://blog.sina.com.cn/xiqianq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校长日记 雨仁读译 第2211天】:“民主与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