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闲话红楼梦

    在说红楼梦之前先说一个离我们非常近的事,喜欢曲艺的朋友都知道,那是在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说相声的叫郭德纲,那时候他自称为非主流相声演员,到不是他自己过谦。而是区别于电视上那些说相声的,他们是主流相声演员,也就是电视主持人介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我是想往他们主流相声表演艺术家那堆里凑,可是他们不要我。

      在郭德纲之前,在电视上听到的相声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这玩意也不可乐啊,后来听了郭德纲的相声后才知道,哦,相声原来是这么说的,相声里还有一种叫太平歌词,还有小曲小调,感情相声在解放之前就有好几百段,《西征梦》、《大上寿》、《八扇屏》、《扒马褂》都乐的前仰后合,才知道原来相声是这个样子的啊。

     但是主流相声表演艺术家可坐不住了,指着郭德纲的鼻子开喷。这些都是糟粕,老先生们当年都摘干净了,不能说,这都是三俗的东西,你又给拾掇起来了。集体声讨郭德纲。不许再提郭德纲,他的相声都是三俗的相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郭德纲一天比一天火,爱听的不仅仅是中老年男性,就连很多十七八的姑娘都喜欢听了相声,不仅仅在国内说,还能说到国外去。大家才逐渐认识到,相声其实不是主流相声表演艺术家说的那样。直到现在偶尔还有人跳出来骂郭德纲,你教你徒弟的小曲“探清水河”是窑曲,是三俗。

    闲言少叙,回来说红楼梦,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古典“四大名著”这个说法,那么暂且也这么说吧,其实到底这本小说什么时候叫红楼梦的还真不好说,比如还有叫“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为了方便,本文我们还是叫他红楼梦吧。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一部古典文学的里程碑,本人学识浅薄,文化有限,但是喜欢附庸风雅,没事读个书,权当装逼的资本吧。说到“四大名著”了,就不能不提另外三本,但是红楼梦和另外三本有明显区别,那就是另外三本是全本,有头有尾,而红楼梦存世的就是个残卷,不完整的。

     由于红楼梦的不完整,自从流传的那天开始,这种探讨和探佚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此专门有一个名字赋予红楼梦叫“红学”,有了红学 自然就有前赴后继研究的人,那么历代就出现了很多代表,姑且叫红学代表吧,因为专家现在这个词实在是不好用。

    围绕着红学研究,大体上分为文本研究者和作者研究者,这两个方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的是丢失的那部分文稿到底写的是什么?简单说红楼梦里的人物最后结局都怎么样了?

     现在主流红学研究者先以成书后的文本为底本,比如甲戌本、程乙本、庚辰本,等等手抄本。配合批书人的批语来推算推理丢失的那部分,那么同时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批书人和作者什么关系?如何考证批书人到底是谁?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是按倒葫芦起了瓢啊,问题越来越复杂了。

     围绕着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从民国开始说吧,到现在出现了很多红学研究代表,而且为红学研究做了大量的贡献,这点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我现在手里看的那本就是周汝昌先生的重评本。还有在电视上刘心武讲的,还有八六版电视剧的编剧周岭讲的,这些红学代表们值得肯定更值得尊敬。

      但是就和主流相声表演艺术家一样,里面有真才实学的相声演员,但是更多的一部分靠这个混饭吃,空有一个架子,有个名头,红学研究代表里这种人不能说没有,时事评论梁宏达都说过,说现在的红学研究就好像把这个存到银行里吃利息,隔三差五的放出一个新的发现或者论点来制造社会效应,他们是靠这个吃饭的。梁宏达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刘心武上百家讲坛的论点和分析遭到了很多红学代表的批评,其实很大可能就是刘心武一次把人家本钱给取光了,没有办法吃利息了,砸了人家饭碗人家不批评你批评谁,这就好像主流相声表演艺术家集体抵制郭德纲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把红楼梦这部大书比作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湖,现在无论是红学代表或者红学民间爱好者,都在研究这个湖里到底有什么?这个湖到底是谁挖的。很少有人问,这个湖的水是从哪来的?是有河流进来还是湖里有泉,还是二者皆有?红学代表们都是在研究成书后的红楼梦和批语,缺失的部分来考证作者的家事和家庭背景,来佐证缺失的部分。今天我要问的问题就是那么红楼梦在成书之前呢?因为这本书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那么问题就来了,红楼梦成书之前是什么样子呢?

     写过小说或者喜欢看小说的都知道,长篇小说首先要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贯穿全书不能断,接下来用这条主线设置整体架构,有了架构后列出大纲,在按照大纲打出底稿,底稿要反复修改润色,挑出语病和矛盾冲突不合理的地方,通顺后在引经据典添上诗词歌赋。最后才是一部成书。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看出,红楼梦也是这样写出来的。

    至于列了大纲,打出底稿这个环节那就看作者的文字水平了,四大名著各个作者的文字水平那都不是等闲之辈,一句三国志上记载的“凡三往乃见”被写成了大篇幅的三顾茅庐并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而红楼梦的文笔之优美,诗词之华丽,结构之严谨在文学史上那更是一个巅峰。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研究的都是成书后的红楼梦,那么成书之前的底稿呢?大纲呢?主线是不会变,但是底稿和大纲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大纲可以根据写书的进度做局部调整,人物变化也可以做调整,否则也不会出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了,那个年代写书都是手写,底稿增删后不止一版吧,草稿有没有可能流落到那个时代的谁的手里呢?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红楼梦成书是曹雪芹,这个从种种考证来看应该是可信度非常高,但是这个红楼梦的主线是曹雪芹原创的吗?我们先看看“四大名著”之外三本,《西游记》最明显,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加上戏曲、说书人、民间故事等碎片化的记载或者口传等为主线,最后成书;《三国演义》根据三国志为主线进行创造的;《水浒传》根据民间传说和一些碎片化零星的记载创作的,而最牛逼的要数《金瓶梅》的主线,仅仅从《水浒传》的一个章节里抽出一条线来单独创作了《金瓶梅》。或许也有可能是用《金瓶梅》创作了几个回目的《水浒传》,但是这个不是本文的重点,不去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

     那么红楼梦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以这样的主线为创作背景的呢?现在没有人敢说肯定不是这样,那暂且就认为也有这个可能,在红楼梦成书之前,是不是有另外一本书或者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口传的说书等等形式有一个类似我们今天看到红楼梦这本书的框架,也许在小范围流传,或者根本没有流传,或者就是曹氏家族内部谁写过,无论什么原因。最终被曹雪芹这个才子获得,加以二次创作和修改,最终成书。那么这个作者争议的问题也就增加一种方式可以说的通的可能了,因为近现代很多红学代表或者学者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产生了质疑,比如易中天先生就在公开场合发表过这种质疑。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红楼梦这本书有很多名字也就不奇怪了,有几下几种可能:

1、曹雪芹听过或者看到明末清初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没有流传开,可能写的比较粗糙,文字水平不行,但是整体结构曹雪芹非常喜欢,在这个基础上加以二次创作。最开始的底稿可能沿用过这个名字。

2、曹氏家族内部先有人创作了大纲,列了底稿,最后曹雪芹完成了著书。所以才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属于共同创作。

3、从主线到架构都是曹雪芹一人创作,但是在写红楼梦之前,曹雪芹可能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创作过其他的书,并非成书后的红楼梦。但是写来写去突然来了灵感,写的这本书突然不想这么写了,情节不够好,于是变成改写了,那么就把已经写好的底稿一些好的保留下来,不好的删除,来衔接后面的新书的方向和架构,这在小说创作中也不是没有。所以也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4、或许就像湖里的水,可能是湖的泉眼,也有可能是有条河流到湖里,或者都有,而红楼梦的创作是不是以上皆有呢?

    那个时代的小说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现在网络小说无法比的,“四大名著”的作者创作背景几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都不得志,穷困潦倒。不像现在,你有大才,靠写小说能发家致富,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小说在那个年代是闲书,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地位和现在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属于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曹雪芹比写书更重要的事是谋生,如何能有钱买米,所以写书到成了副业,而底稿未必就是成书后那么华丽,甚至可能是粗糙的,所以才有不停的批阅和增删。或者说这部今天看来是鸿篇巨制,而当时创作就是排解心中的苦闷,权做一种心理安慰。

    在那个时代,读书识字是件很奢侈的事,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数是读不起书的,而读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考取功名,这是读书最大的用处,那个时代的文盲是占大多数,也没有啥九年义务教育。没有电视电脑,看书又不懂,所以普通百姓甚至中产阶级最大的消遣就是听书,听故事,听曲。周汝昌先生就说过,根据敦城敦敏的记载,有人看到曹雪芹后就问他,你的书写的怎么样了,后面到底怎么回事啊,曹雪芹说:“你去给我买一只鸭子和两斤黄酒,我吃着喝着讲给你听。”可见当初穷困潦倒的曹雪芹靠这本书说书换酒肉也不是没有可能。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那么应该有很多版底稿,可能每版底稿都不一样,这些底稿会不会散落到曹雪芹各个朋友处?曹雪芹一边吃着鸭子喝着酒给人说书,讲他的红楼梦,有听的人有了兴趣就记录下来?记录的人文化不高,认字不多,或者曹雪芹说的太快,记不过来,只记了一个大概,甚至有错别字和不会写的空的字,这些底稿不是没有可能有。还有就是口口相传,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可能是粗糙没有条理的,但是有一点就是主线一般不会错,框架不会有多大出入。

前些年出了一个癸酉版的一面市就被成书红楼梦的红迷们追打,大有一副这就是伪作无疑,出书的别有用心,甚至采取强行禁言的方式不允许讨论癸酉版的八十回后的内容,并且给了一个侮辱性的名字“鬼本”,用限制言论自由来抵制这本书。

癸酉版真假暂且不论,就说主流红迷这种心胸就让人鄙视。认为是伪作不外乎四点。

1、文字太差,一点不优美,还有很多语法的错误,根本不是曹公所做。

2、这就是根据脂批和红学专家考证出来的写的,让人以为是真的,其实是你被骗了,还要找自己没有被骗的理由。

3、你说是真的那你把原底本展示出来看啊,拿不出来就底本你敢说你的是真的?

4、八十回后的人物命运乱写一通,和前八十回的人物是拧的,根本就不搭边,必须薛宝钗的描写。

其实以上四点对于癸酉本一棒子打死说是伪作和主流相声表演艺术家抵制郭德纲几乎是一样的,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不是癸酉本的出世彻底的把他们的本钱都取了出来,从此以后利息无望的歇斯底里的呐喊呢?不得而知。现在统一的说法说这本假的都不用红学专家批评,民间红迷都能找出很多漏洞。

1、语法错误,文字粗糙有很多种可能,以上我罗列的可能在这几乎都可以说的通。

2、既然脂批主流专家都在预测后面的结局,那一本书和脂批以及考证的结局大体相似得出结论癸酉本就是这书是按照投其所好写的,红学专家考证的就是权威,不是红学专家写的就是伪作,程高通行本流传了几百年,后四十回续的驴唇不对马嘴,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敢公开批判,刘心武公开批判还被红学专家强怼,后面一批跟着呐喊助威的。甚至还有人大言不惭的说后四十回就是曹雪芹原笔原意写的,这种扯淡都有人不做声,出了癸酉本就乱棒打死。

3、现在流行的甲戌本也好,庚辰本也好,你敢说这就是原笔原意的?最多只能算是成书后原笔原意的吧,那成书前的底稿算不算也是原笔原意呢?

4、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假如我们现在看到水浒传也是和红楼梦一样是个残卷,只有前八十回,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杀人放火的强人,虽然有冤屈各个有苦衷但是都是属于“社团”的人,打家劫舍的强盗,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贼人,连皇帝都叫成鸟皇帝的一伙人,整天与官府为敌,第八十回还三败高太尉呢,第八十二回居然全伙受诏安,和昔日的敌人同朝为官,还去征讨“贼人”方腊。美其名曰反贪官不反朝廷,但是反贪官贪官下台了吗?朝廷是谁的朝廷?贪官又是谁的贪官?如果你相信这是水浒传最初的模样那就无话可说了。

我不妄加评论癸酉本的真假,是真是假这个由时间来证明,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是现在至少给我们多了一个红楼梦结局的选择,至少不是通行本那种高鹗续的版本大行其道了,这个版本是否可以抛砖引玉,所有真正热爱红迷们以这个为主线,做出框架进行二次创作,在文字上更优美,诗词上更精致。作为红楼梦的结局的ABC选择之一呢?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红楼梦,就像刘心武一样,愿意大胆的去尝试,而不是一直坐在键盘前把所有的结尾全盘否定。我们更应该跳出红楼梦优美的文字和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人物的悲观离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通过红楼梦这本书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悲剧做一个总结,也不枉白读此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14 闲话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