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为何不识字?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在《红楼梦》中,掌管着贾家内政大权的王熙凤竟然不识字。

小说中多次交代王熙凤不识字。

第四十七回,王熙凤与贾母等人一起打牌,她对探春说你们知书识字的如何如何,这表明王熙凤并不识字,不过她显然对此不以为意,并不觉得不识字有什么问题。

小说中还经常出现王熙凤请宝玉等人帮她写字等情节。

到了七十五回,抄检大观园,抄出了司棋的信,写“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账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可见王熙凤的启蒙教育这一项就没有读书识字,否则以她的聪慧认识一些字是没有问题的。

贾家、王家、史家、薛家,是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它们个个家族都有官至高位者,其他三家如三春姐妹、薛宝钗、史湘云等个个可以吟诗作赋,而王熙凤竟然不识字。

那么如此显赫的王家只是没让王熙凤识字吗?显然不是,《红楼梦》中另外两个王家的女子貌似文化程度也很低。

王家的姑娘在《红楼梦》中出场的除了王熙凤,还有王熙凤的两个姑姑——薛姨妈和王夫人。

第三十八回,大家谈论起林黛玉吃的丸药,王夫人把“天王补心丹”记成“金刚某某某”,宝玉笑母亲若有了“金刚丸”,岂不是还有“菩萨散”了。

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读一读这话,我们就能感受到王夫人的文化层次了。

第四十回行牙牌令是贾母提议的,薛姨妈等笑道:“老太太自然有好酒令,我们如何会呢,安心要我们醉了。我们都多吃两杯就有了。”

从薛姨妈的话中可以看出来,行令这种古代常见的文字游戏,她是玩不来的,后来勉强说了,也是“织女牛郎会七夕”“世人不及神仙乐”之类的,只是稍微比她的儿子薛蟠说的“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这样的句子强一点。

村妇刘姥姥在听完规则后也即兴来了几句类似“大火烧了毛毛虫”一类的话,但是轮到了王夫人,却是鸳鸯代说的,可见王夫人也不擅长这些文字游戏。

可见王家的这三位女子在娘家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可能耳濡目染学了权术和治家之类的本领,又加上家族地位显赫,所以嫁人后都掌管家事。

薛姨妈掌管着薛家的内务,王夫人在王熙凤嫁过来前掌管着荣国府的内务,王熙凤二十左右就接管了姑姑的职责,以铁腕手段治家,秦可卿去世后,她被贾珍借去治丧,协理宁国府,手段非常了得,几天就理顺了宁国府这个烂摊子。

那么如此了得的几个女子文化程度为何低呢?好风觉得最大的可能应该和王家家风有关系,王家一定不注重孩子的读书问题。

金陵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都太尉,是个武职。后来王子腾担任的京营节度使、九省统制、九省检点,无一不是武职。所以估计王家的男子也没有多少文化,何况是女子呢。

薛姨妈自己文化低,所以他也不要求儿子薛蟠,任由他不学无术。

薛宝钗之所以知识渊博,也是她父亲在世时培养的。因为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紫薇舍人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虽然后来成了皇商,但还是有文化底蕴的。但是在父亲死后,宝钗就跟着母亲做针线活了。母亲显然给她灌输了很多类似“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观点。

一次香菱想和宝钗学诗,薛宝钗一本正经地对香菱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黛玉在四十回行酒令时不小心把《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后来宝钗教育她不可以读杂书。

其中说到自己小时候读了很多不该读的杂书,后来意识到错了,改邪归正,不再读这些书了,也劝黛玉别读了。

宝钗一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才有如此言论。

而王夫人也从来不会主动督促宝玉读书写字,只是觉得贾政要过问了,才吓唬吓唬宝玉,父母教育严重分裂。

王家女子集体不识字虽然受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家族自身的原因。

因为那时候贵族子女读书识字也很常见。老一辈的如贾母就可以参与年轻人的行令。因为史家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

贾家是武官起家,正在向文官方面转化,贾敬中过进士,贾珠考上秀才。所以贾家自己家有学堂,宝玉等人可以上学去,“三春”也有自己专门的老师教授。

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虽然不太重视女子的文化教育,但是女孩子该读的书也都读过,尤其在评品诗方面,李纨表现不俗。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中过探花,他在林黛玉很小时就为她请了家庭教师,也就是贾雨村。

所以说这些家族都特别注意孩子的文化教育。而王家在这样家族反倒显得例外。

好风特别喜欢一句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王家虽然依靠军功显赫了几代,但是在王子腾死后急速走向衰落。

王家的女子教育出来的孩子,薛蟠直接是一位“混世魔王”,根本担不起薛家的大业;王夫人的两个儿子,贾珠早亡,宝玉也无法延续家族的辉煌。

而王熙凤虽然管理能力了得,但终究太过刚硬,又少一些诗书的熏陶,贪婪无底线,最终在她管理下的贾家内部也开始频频出问题。

一个家族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还是应该提高孩子的文化层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熙凤为何不识字?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