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以不朽

        “立言不朽”最早出现在《左传》里面。《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大夫叔孙豹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尽人皆知的“三不朽”理论。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不朽的思想,并使立言不朽成为一种典范。宫刑是一种最大限度损害人尊严的残酷刑罚,但是司马迁受到如此耻辱后,没有选择自杀,他默默承受了。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作出了说明。“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简而言之,就是“成一家之言”名流千古。可以说是创作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即使遭受再大的人生痛苦,他也可以承受。

      《太史公自序》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在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有远大的理想,他渴望写出像《易经》、《礼乐》等能流芳百世的书,让自己像孔子一样伟大。

      司马迁认为,富贵而不可明灭者不可胜数者。使自己的名声不被摩灭而流传后世,“发愤”著述是可行的办法之一。他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不朽便是他追求的人生价值。他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表示,虞卿留名后世在于他的《虞氏春秋》。这些人都是用自己的著作,成为不朽。每一代人都在阅读他们的作品,重温他们的生命历程。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于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这里曹丕同样把立言提到永垂不朽的高度。人的自然生命终有消亡的一天,但通过立言可以达到永恒。

       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艺术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的问题就是生命生活的问题,就是通过体验生活而获得生命价值超越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体验去把握生命的价值,然后通过表达,将内在精神体验以物质符号方式保存下来,后人通过理解,可以跨越时空与其对话,恍然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艺术活动可以使人存留于历史世界当中。于司马迁而言,《史记》不但在精神上永恒,而且凭借后人的阅读,他的思想进入别人的生命中,从而使有限生命变得生生不息。

       从此种意义言,立言而不朽是存在意义的不朽。立言是为永垂不朽。

      立言不但可以使自己可以达到永恒,同时可以让别人名留千古。对一位追求人生不朽的伟大思想家来说,作为伟大的史官,司马迁掌握着笔下人物成为不朽的权利,能进入他的视野的人物无不是流芳千古,为人熟知。从这种意义上讲,司马迁用立言使自己和别人同时成为不朽。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同样得到永恒。

      肉体生命和人生富贵都会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扬名于当时,流传于后世,它可以超越人的生命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生命本身会很快在时间中消失,但是文章却留下了作者生命的某些片段,成为了永恒。后人在阅读前人的著作时,就可以重温著者生命的痕迹,进入他们的世界。在这里写作就不是简单的名声,而是个体价值的永恒。立言者,永恒的存在历史中,活在古往今来的人心目中。于是,生命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消失,而是通过文字被凝固起来。

 

立言以不朽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言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