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沉浮

《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二战时美日于太平洋最后一战,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经历。一个拒服兵役者,主动报名参军却因为拒绝携带武器差点被军事法庭送进监狱,即使被战友嘲笑做懦夫甚至故意排挤依然坚持着自己不杀人的信仰想要成为一个医务兵为国效力,然而在一次进攻失利后并没有和大部队撤退而是选择留在高地上继续救援伤员,在敌人的围剿下手无寸铁的他在十几的小时里救下了超过75名伤员,在战后成为了唯一一个获得勋章的拒服兵役者。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战争的杀戮与残忍,血腥与决绝,被导演真实地呈现了出来,让人感慨着有如纪录片一样的叙事功底的同时,也在补充着史实方面的影像资料。

虽然整部影片都在提信仰,可我认为影片要告诉我们的不止是信仰。在信仰的背后,是大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正如道斯说的“人们现在在割裂世界,我却想把它拼凑起来”。整部影片将大爱与生命、信仰、责任、家庭与爱情的主题融为了一体,慢慢展开,在英雄本色、热血战场中,融合着男主的侠义柔情。让我们在体验战争的直观冲突的同时,感受爱的细腻。

男主因为一直抱着圣经十条诫命第六条“绝不杀戮”的信仰,而拒绝扛起步枪。他想要拯救,而非杀戮。背负着误解与隐忍,男主一次次重返战场救下伤员,救下了曾经和自己作对的战友,救下了日本人,救下了不曾看好自己的上司。在别人眼中曾认为他胆小、骄傲、固执,可是导演每一次刻画的营救,却把那样一个勇敢无畏的人展现到我们面前。在最后,是道斯挡住了手榴弹,导演巧妙地没有让他拿步枪,可道斯也最终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还击,主题及人物却在这一刻得到圆满升华,坚持信仰的同时,道斯也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士。

战场上,曾经作对的战友和上司永远不会想到,他们在奋力厮杀时,也很可能成为不幸受伤的那一位,在那种情景下,我们也不妨设身处地想一下,那时候是多么渴望有人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带自己回家,哪怕只能用吗啡缓解痛苦而已…

导演的拍摄手法十分巧妙。三次战役,用不同影调进行区别,渐近叙事,恰到好处的节奏感进行推进。第一次主要是红色,表示进击,采用中景和近景,一步步逼近碉堡并炸毁;第二次主要是蓝色,基本采用远景,一是交代背景,二是让人感到无力掌控战局,也是美军败退和主角发挥作用的时候;第三次黄色,突出战争的最后进攻,同时用户蒙太奇手法刻画日本人投降时自刎的场景。这样细腻真实的手法,让人感慨导演本身的宏大格局与人道主义。导演擅长使用特写镜头,比如道斯用来营救伤员的绳子,比如伤员的面部,比如道斯受伤后的面部,代入感十分强烈。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族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