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相克记忆法

五行生克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堪舆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古代先民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五行生克的理论则是堪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史中专门有《律历志》、《五行志》记载五行学说,由它而确立的历史观、天道观等一直为后世百家所尊奉和应用。至今,它仍然是中医、武术、气功和一些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所谓五行,就是古人通过与自然界的长期接触,逐渐认识和了解的“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类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们之间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人们将它们融人到阴阳理论之后,即产生了木、火属阳,金、水属阴,阴阳分别列于土地上下,土地属中性的理论,逐渐形成后世的“阴阳五行"之说。

人们要饮食,就必须要用到水与火;人们要营造房屋和家具,就少不了木材和金属;由于人们生长在土地上,自然吃的、穿的、住的都离不开土地。在熟悉五材之后,人们逐渐地也发观了这五类物质各自的特性,《尚书·洪范》载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木(植物)有生长、升发、仲展的特性;火则炎热,向上升腾;土则可以接受容纳世界的万物,还能生长出世界万物(主要指植物);金在五行之中最为重要,最易下落,且常用于杀死生命;水则能滋润,比较寒凉,总是向下流淌。同时,书中还将这五种特性与五味相连,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就试图把五行用来推演其他事物了。

当五行这五种物质由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的概念后,便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相应地分类,归人五大类中,按照五行的法则运动和变化。五行的“行"字,有“行列”的意思,也就是分类排列。古人用五行各自的特性,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分成了五类。

以方位为例,人们四方分为东、西、南、北。即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西方,则为太阳落下的方向;南方热,北方冷;而中央则万物生长,十分富饶。按照五行的特性,东方则属木,西方则属金,南方则属火,北方则属水,中央则属土。也就是说:上位居中央,木在东,金在西,火在南,水在北。

以季节为例,人们将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即春天万物生长,属木;夏天气候炎热,属火;长夏(从立秋至秋分,甚至寒露时成为“长夏”,其意思可以理解为夏日的延续,火延续的夏日)植物普遍成熟,产生出种子——新的生命,属土;秋天万物凋零,属金;冬天寒冷,属水。总之,根据五行的特性,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来分类。(参见:五行归类表)

五行的“行"字,还有“运行"的意思,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它们在周而复始有规律地变化着。例如:春天(属木)后面是夏(属火)天,夏天后面是长夏(属土),而后是秋天(属金),再是冬天(属水),到头来又是春、夏、长夏、秋、冬四季更替,即木、火、土、金、水也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有序运行,同时也说明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五行生克意识中,人们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在促进着事物间的发展变化,即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这也是古代堪舆学中的“五行生克”理论。(参见:五行生克图)

相生,是指一行对另一行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作用这种理论在生活中可以说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给植物浇水可以促进它的长即“水生木”;而木材可以加剧火的燃烧,即“木生火”。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人们总结发现了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有制约、克制和抑制的作用。比如水可以火火,即“水克火";火可以熔化金,即“火克金";金属的刀能砍断木头,即“金克木"。即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十条规律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当木头燃烧的时候就生成了火;被火烧的物质最后变成灰土;在土中我们可以提炼到金属;金属熔化后就成了液体的水;水则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这就是相生的五行理论。同时,植物(木)可以破土而生长,土可以挡住河流(水),水则能灭了火,火能熔化金属,金属刀具可以伐木。这就是相克的理论。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就是在这样的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生它,因而得到生长、壮大。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克它,因为有克制,它的生长、壮大才有节制。正因为这些理论,世间的万物才得以有节制地生长、发展、变化,即所谓的“生克制化",以达到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

“相生相克”的理论,实际上是指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对一种事物起着促进滋的作用,对另一种事物则起着制约、压制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和克是两个即对立又统一的事物,正是有了相生、相克两面,事物才能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与协调。相生和相克无论哪一方过度都会打破这种事物间的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为了维护这种相对的平衡和统一,生与克就要相互牵制,当相互不能牵制的时候,这种平衡和统一会被打破,事物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类经图翼》中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生克意识产生之初,就是一种单纯的五种物质间自然发展规律,本来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是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的。但随着堪舆学的发展和各中术数的融人,五行生克意识被利用到人事中,并将人的命运附会于这种五种特质的自然属性,以五行生克意识的原理来预测、解释、判断人事的问如堪舆学中的五行与四时的对应,二者原本是自然界的遍规律,可是堪舆家却将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态,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找到了克制过盛属性或弥补缺失属性的方法从而调节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到五行学说理论中的平衡。

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如果遭到破坏,那么事物的协调性就会被打破,从而出现异样的变化和现象。如:自然环境中这种平衡的打破就表现为自然灾害,而人体的平衡被打破,就要生病了。

同时,五行间除了生克关系外,还常会发生“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相乘",就是说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发展过程中,克制太过太多了,有种趁机侵袭的意思;所谓“相侮'',就是说与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即逆克,也就是反过来欺侮的意思,有种恃强凌弱的意思。比如说,原来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当土特别旺盛的时候,就会乘水,也就是过度地压制水;同时,土还会反过来侮木,使木受到克制,即逆克:土克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土质过硬,就可以挡住河水的流动,让河水分流或者拦住河水不让它流动,过度地限制水的流动,这就是“相乘";同时,土质过硬,就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与木产生相克,这就是“相侮"。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行相生相克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