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好文笔的六味地黄丸

初始写作时,使出泡妞的力态,从头脑里、百度上搜寻艳丽的形容词,渴望读者夸赞文笔杠杠。

时钟转动一年,在写作上尽可能少用形容词和副词,那会消弱文章的节奏。取而代之的是,我发现动词才是语句的轴心。

据说,阿城是中文里最会驾驭动词的作家。遂,买来他的代表作《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遍地风流》,虔诚阅读。

虽,80年代的作品放在今天阅读,我并不认为它多好。但,每篇文中动词的运用,配得上"最会驾驭动词的作家"的名誉。

废话不多说,我从《遍地风流》里摘五个片段,自行感受。

1、《峡谷》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2、《溜索》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3、《洗澡》

我已脱下衣服,前后上下搔了许久。阳光照在肉上,搔过的地方便一条一条地热。云暗过来,凉风拂起一身鸡皮疙瘩,不敢下水。

这河大约只能算作溪,不宽,不深,绿绿地流过去。牧草早长到小腿深,身上也已经出过两个月的汗,垢都浸得软软的,于是时时把手伸进衣服里,慢慢将它们集合成长条。春风过去两个月,便能在阳光下扒光衬衣裤,细细搜捡着虱子们。

4、《雪山》

于是摸到一株大树下,用脚蹚一蹚,将包放下。把烟与火柴摸出来,各抽出一支,正待点,想一想,先收起来。俯身将草拢来,择干的聚一小团,又去寻大些的枝,集来罩在上面。再将火柴取出,试一试,划下去。硫火一窜,急忙拢住,火却忽然一缩,屏住气望,终于静静地燃大。手映得透明,极恭敬地献给干草,草却随便地着了,又燃着枝,噼噼啪啪。顾不上高兴,急忙在影中四下望,抢些大枝,架在火上。

5、《湖底》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勾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的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如果单看动词,并无魅力。但细细品味整个片段,因动词的巧用,句子好像动了起来,视觉化尤为鲜明。

为何阿城能将动词赋予神效呢?我来尝试对比分析下。

1、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这里运用比拟修辞,将大树想象成人来描述。

初学者来写,大体上会这样描写:大树被吓得跑起来,跌倒在那里。不仅不妙,还啰嗦笨重。

2、都勾着腰

“勾”的运用,视觉化瞬间跃然纸上。

如果是初学者来写,不假思索:都弯着腰。毫无创新之处,形象化并不鲜明。

3、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

这句运用转品的修辞手法,将形容词“凉”作为动词来用。让凉的触感从脚底上升到腿上,整个过程,读者感受一目了然。

如果是初学者来写,应该是水一圈又一圈地升上来,腿愈发凉。两句对比,高下立判。

写作者,对待每一个句子要像对待亲生孩儿般虔诚,不可随便插上平庸的词语。如果想化平庸为神奇,请再三斟酌动词。动词是六味地黄丸,可以让句子饱立起来。

动词——好文笔的六味地黄丸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词——好文笔的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