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有着俄罗斯风味的背景音乐
陈旧废弃的厂房和高耸入云的烟囱
最适合50后观影
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那架钢琴背后的含义——
《钢的琴》
在谈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导演张猛,比宁浩大2岁
曾就读北京电影学院舞美系
毕业后,在辽宁电视台混过,在本山传媒拍过广告、当过编剧
最后混到了副总裁
但他一心想拍电影,2007年,他的第一部《耳朵大有福》
只用了300万人民币,便取得不错的口碑
然而《耳朵大有福》的好口碑
并没有给张猛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带来什么便利
他拿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给的30万奖金、韩国方面提供的50万后期制作费
共计80万就拉着秦海璐、王千源,在东北红旗拖拉机厂开机了
开机2周后,大家才知道,剧组的账上只剩下47块钱
秦海璐发现剧组情况,便把自己收到的五分之一预付款退回来
把片酬都投进电影
她做起了制片,后期制作没钱,再自掏腰包来垫
终于影片才得以拍完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王千源凭借本片获得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他也同样没有从剧组拿过一分钱的片酬,手上只有一张白条
影片上映后最终票房400万,实际不过270万
一方面毁在海报上——
某广电集团的朋友在一旁笑:“别抱怨人家影院经理不排片,就是我自己到电影院,看着海报上那两张苦瓜脸,也没兴趣买票去看。”
某影院经理说:“这种片排了场次也肯定没人看!”追问之下,才发现,这位朋友根本没看过这片,就已经把它打入冷宫。
另一方面毁在市场运作上
也不是不想运作,实在是拿不出来钱了——
可惜!
钢的琴讲了一个回归劳动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在下岗后
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
生活勉强维持
他的妻子小菊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卖假药商人怀抱
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
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
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
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
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
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
《钢琴制造》
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
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故事的背景很特殊,发生在苏联解体中国大部分工人下岗期
以陈桂林妻子的新欢、那个靠贩卖假药发家的幕后情人
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新思潮新势力”
无情地冲毁了陈桂林所代表的淳朴踏实默默奉献的老一代劳动者的精神家园
他们奉承的信念还是——
劳动最光荣
影片处处可见的“苏联痕迹”
实际上就是表达陈桂林这一群体对旧日时光的无限眷念
对于他们这一代而言,苏联模式是美好的
因为作为产业工人的他们在昔日可谓英雄有用武之地
在粗大笨重但泛着金属光泽的时代里
有着属于他们的春天
但在时代变革的狂澜面前
陈桂林等人无力可借,无处可遁,无计可施,无枝可依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群小有才艺的“工人阶级”为谋生计组成的小乐队
在街头巷尾,弹奏着代表着昔日辉煌的歌
大刘在“妻管严”的窘境下经营着自己的“杀猪产业”
胖头为了二十元的赌债不顾尊严地躲避着三个妇女的追缴
所有的荣耀,都源于他们的工人阶级身份
所有的落寞
都因为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身份在改革浪潮中被彻底尘封
《钢的琴》没有上天垂怜,更没有意外好运,它只是集体劳动的辛苦成果
当某些内地导演忙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行使投机之实
我们要庆幸,张猛选择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那座充满感情的工厂和城市
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和创作者的尊严,没有背景关系,没有哭哭啼啼
没有任何下作的自我炒作和自命不凡
只是不知道,站在骄傲、势利的资本面前
他是否还能挺得住
▲ 导演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