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其隐含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远远超过前几部喜剧。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部戏剧的主题其实不难把握。全剧以爱情和友谊为主线,充分体现了作家博爱、宽容、仁慈的基督教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他相信仁爱之心可以化解矛盾、消除偏见,共建理想的社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剧作体现了反对封建束缚、尊重个人价值的时代精神。同时,莎士比亚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基督教的教义和时代背景的局限下,他的进步思想是有限的,众矢之的的犹太民族也成为他鄙夷的对象。他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放弃对犹太人的偏见,这一点其实从他倾心打造的基督徒忠实的形象代言人安东尼奥身上就可以看出来。虽然他也借助夏洛克之口说一些肯定犹太民族应享有和其他民族平等权利的话语,但是他对夏洛克这个人物整体的命运走向和结局安排也是非常具有基督徒思想色彩的——让他皈依基督教,否则就结束他的性命。这其实就包含明显的宗教压迫色彩。尽管莎士比亚对犹太民族存有偏见,但这种偏见是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他相信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最终会将犹太异教徒同化。由此可见,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在主题思想上,这部戏剧有对基督徒之间的真诚友谊的歌颂,有对纯真爱情的歌颂,还有对夏洛克这样的高利贷者狡诈贪婪本性的鞭挞以及对宗教冲突问题、种族平等问题的思考。
在了解了剧作的时代背景之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相对就容易多了。
夏洛克作为剧中第一大反派人物,最为引人瞩目。他有着犹太人的经商才能,也有着放高利贷者的贪婪、吝啬、狡诈和残忍,他有令人憎恶的一面。同时作为一个异教徒,备受歧视的犹太人,他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
犹太教是基督教的前身,但自基督教诞生之日起便与犹太教水火不容,基督徒一直视迫害耶稣的犹太人为眼中钉。古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被定为国教。随着基督徒在欧洲各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反犹浪潮愈演愈烈。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异教徒”犹太人长期受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的迫害方式之一是“隔都”,欧洲各国通过法律手段将犹太人驱赶到犹太区,使之与外界隔绝。“隔都”使犹太人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从业自由,但是,犹太民族的凝聚力与日俱增,他们顽强地生存下来,且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和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经商和放高利贷。他们经商时严格遵照犹太教教义,重视法律和契约。中世纪的威尼斯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也是犹太人的主要居住地,犹太人在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如鱼得水,积累了财富,为威尼斯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然而,犹太人的致富方式是基督徒无法容忍的,财富并没有改变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依然被视为劣等民族。这就是夏洛克的生存背景。
对夏洛克来说,这样的歧视从他出生起就存在了,所以他心里有对基督徒本能的仇恨。就像他说的,犹太人有着经商的才能,却不能在威尼斯购置商店和工厂,只能靠放高利贷为生,这对夏洛克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因为祖先们的宗教斗争,波及到他身上,让他从一开始就背负这异教徒的身份,身心受到摧残,他的悲愤和压抑可想而知。但在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基督徒阵营和以公爵为首的法庭,他依然表现出了一个犹太人的“威武不屈”的和据理力争的骨气,这一点还是令人敬佩的。
同时,作为放贷商人,他也是有信用的,他严格遵守契约精神。所以在巴萨尼奥为求婚借钱到处碰壁之时,他和安东尼奥还是转而向夏洛克求助,这也说明夏洛克作为放贷人是有一定的信誉的。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签订契约,虽然违约的处罚是夏洛克处心积虑设计的,但这也是他借此报复基督徒的一个机会。在那样的处境之中,夏洛克的选择,是可以理解并让人接受的。因为基督徒也购买奴隶,对待奴隶同样也是有着明显让人诟病的行为的,更遑论他们对待异教徒犹太人夏洛克的种种鄙视行为了!通过夏洛克在法庭上的陈述我们是不难想象,作为一个长期饱受鄙视的放贷人,他是多么憋屈。
夏洛克的选择一方面是抱个人私仇,一方面也是为犹太人长期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出一口气。在这样的宗教纷争之下,夏洛克的做法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宗教冲突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流血牺牲,导致取胜一方的基督徒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猜忌和排斥。跳出时代背景,让夏洛克选择人性的崇高,这一点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就算是莎士比亚自己,虽然宣扬着基督的宽容与博爱,也同样没有完全放过夏洛克,我们怎么可能让夏洛克超越他的种族偏见去选择从善如流呢!想想他一路遭受的歧视,我想换做任何人都不会放过复仇的机会!
夏洛克的复仇虽然和他的贪婪本性有关,但是也同时受到宗教冲突的影响。夏洛克爱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法庭决定没收他的财产的时候,他说:“拿走我的钱就是拿走我的一切。”他确实如很多文学评论中所说,是个爱财如命,唯利是图的商人。可是对于一个没有自己的土地,生活中又处处遭到歧视和迫害的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毫无疑问,答案就是金钱。而且对于犹太人来说,金钱就是一切。在历史上,犹太人和金钱的故事比比皆是。“钱并不只决定社会等级,更决定他们能否生存下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钱,他们的生活就没有保障。如果理解了这些,如果从现实和历史两方面去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夏洛克的“唯利是图”了。在和基督徒安东尼奥以及巴萨尼奥的交锋过程中,夏洛克虽然备受歧视羞辱,但他也都是默默忍受了,不忍又怎么办呢。
当然,我们现在会说,人可以有着更高的追求,夏洛克长期遭受的不平等和歧视是夏洛克可以报仇的充分但并不是必要理由。但是我个人仍然以为,这是一群基督徒对一个异教徒的群起而攻之,即便鲍西娅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把案件翻转,但是夏洛克作为一个坦荡的真小人,他确实是悲情的!所以,夏洛克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以正面或反面人物做评,他是一个综合立体又复杂的形象。
安东尼奥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一名正直、善良的基督徒。他严格遵照《圣经》的教导,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借钱给需要帮助的人,却从不收取利息。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他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向邪恶的夏洛克借高利贷。在法庭上,安东尼奥仍然恪守基督徒的教义,信守约定,忍辱含垢,坦然面对死亡,并且在最后关头拯救了想置他于死地的夏洛克。显然,安东尼奥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基督徒。 但是安东尼奥的宗教偏见我们也是不能苛责的,作为一个基督徒,放贷不收利息,这一行为到底是否符合“借钱之道”,真的很难说。在基督教义中,放贷是不符合基督精神的,所以,对于安东尼奥而言,他的行为只能叫做施爱,其精神还是值得嘉许的。只不过在夏洛克看来,这确实是夺人财路之举。
另外,不知道莎士比亚是不是故意绕了个圈子,作为基督徒,秉承基督精神,对于自己的身体,是不可随意处置的,因为基督教教义说得很清楚,基督徒不得自杀或伤害自己,否则,他们的灵魂会下地狱,因为他们的肉身已经与圣灵融为一体。既然是忠实的基督子民,安东尼奥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呢,但他却如此自负,以为自己不会输,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万一”,一旦照约处罚,就等于在实际行动上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而狡猾的夏洛克深谙其道,设计这样一条复仇之路,确实阴险毒辣,但也是用心良苦。
不过安东尼奥确实具有基督徒的慈悲和宽容,最后还是愿意交还给由法庭判给他的属于夏洛克的那一半财产,但条件是,要夏洛克皈依基督教,并写下契约,声明死后财产传给女儿和女婿。安东尼奥的这种行为也体现了基督教的普世观念。但同样是基督徒,鲍西娅在审判时也一再试探并给夏洛克机会,只是一心想复仇的夏洛克没料到事情的逆转,一味相信契约,结果在案件逆转之后,他一再后退,反悔,但鲍西娅已经丝毫不再让步了!
巴萨尼奥在踏上求婚征途之前,对鲍西娅的爱掺杂了个人的私欲,可是当他踏上贝尔蒙特这片圣洁的土地,面对完美的鲍西娅时,他领悟到爱情的真谛,懂得了爱情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当鲍西娅示意为其“开后门”时,巴萨尼奥断然拒绝。凭着对爱情的信仰和为心爱的人牺牲一切的精神,巴萨尼奥最终在选匣时获胜,赢得了爱情。
我认为巴萨尼奥是个线索人物,他的形象不够突出,作为没落贵族阶级青年的代表,塑造的比较一般。我觉得他身上有很多没落贵族的虚荣和浮夸,比如维护表面的生活排场,不惜四处借债。还特别爱听好话,收朗斯洛特为仆人那一幕,朗斯洛特的一句奉承,你有基督的仁爱,就让他喜笑颜开,一口接纳,并且还要给他置办新衣服,而这时他早已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
虽然秉承基督教义,他对仆人也还算仁义,但整体这个人还是不够丰满的。特别是法庭审判结束之后,鲍西娅故意略施小计想试探他的爱情,为了恩人安东尼奥,他虽然开始拒绝了“法官”的请求,但最后还是没有坚守住对鲍西娅的承诺。这一点让我始终觉得如鲠在喉。他说是爱鲍西娅,但他更加感恩安东尼奥。没有安东尼奥,他就不能前往贝尔蒙特求婚成功,面对朋友的舍命相救,最终爱情靠了边。虽是两难选择,但是巴萨尼奥如果真心坚持,我想作为这么仗义的安东尼奥,为什么此刻却不能理解呢!安东尼奥连命都肯舍弃,最后法官救了他的命,却不顾朋友的解释,坚持要朋友成全自己的报恩之心,这多少也是有点说不过去的。这正好也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在一定程度的轻视吧!
鲍西娅是作者人文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她的爱不同于世俗的爱,而是基督教徒的仁慈、博爱。鲍西娅对巴萨尼奥的爱是无私的,当她得知巴萨尼奥的好友安东尼奥遭遇不幸时,义不容辞地推迟婚期,交给丈夫二十倍于借款的钱,让他去搭救朋友,并暗中鼎力相助。对夏洛克进行审判时,鲍西娅依然以慈悲为怀,请求公爵和安东尼奥对其从宽发落,不要把他送上绝路。
作为女人,鲍西娅也是敏感的,有一定的不安全感。她和巴萨尼奥定了婚,给他戴上象征忠诚契约的戒指,后来又在法庭审判结束之后暗耍心机,借讨要戒指作为检验巴萨尼奥的真心。这样做确实让巴萨尼奥陷入两难:一边是恩人,一边是爱人。不给戒指吧,对恩人不敬,给吧,又违背了爱的承诺。从这里可见,当时的鲍西娅作为女性,虽然聪慧练达,但并没有爱情自主权,她的婚姻和人生要依赖父亲临终前的约定,要选匣子成亲,虽然这个程序设计的别有意义,也确实能一定程度上甄别人品,但终归是随机性比较大的。这和我国古代富家女子“抛绣球”选夫有一定类似之处吧。所以鲍西娅对巴萨尼奥的了解不多,她也有一定的担忧,才会有法庭要戒指的“戏耍”之举。这正反映了当时女子的某种程度的无奈和不自由。
剧中另一女性角色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杰西卡勇敢善良,她主动选择自己的爱情,跟随爱人皈依基督教,也可见出她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心态,为此不惜背叛家庭和自己的宗教,这也是无奈之举吧。毕竟一个女子,虽然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但是从没有尝到爱的滋味,父亲吝啬自私冷酷,她能遇见罗兰佐,并和他私奔,也算是有眼光。罗兰佐虽然是巴萨尼奥的朋友,但是他并不是冲着杰西卡家的钱财去的,而且带着基督徒的宽容和博爱,他摒弃了宗教偏见,接纳了杰西卡,并且给了杰西卡一个可靠的承诺。基督教义中,结了婚是不能始乱终弃的。所以,这也是杰西卡可以放心大胆选择的动力之一吧。
对于她的背叛家庭和自己的犹太教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不懂得体恤父母的离经叛道的女子,还偷走了父亲的财产,而夏洛克虽然很失望愤恨,但是还在花钱找她回来,这确实是一个有爱的父亲,但是如果夏洛克的爱能让杰西卡感受到的话,也不至于如此吧。这一方面说明了夏洛克作为父亲的失败,同时也说明当时犹太人确实在隔离区没有自由,在威尼斯没有地位,为了让自己活得体面自由,杰西卡的选择也算是勇敢大胆了。对父亲,她还是万分不舍,但跟新鲜的爱情相比,新生活的诱惑更大,所以,她为爱出走了。我觉得这个女孩是值得同情并赞许的。
至于尼丽莎这个角色,作为鲍西娅的陪衬,自然不需多言,同样是智慧聪颖的姑娘,这些女性形象作为逐渐苏醒着的人,她们的美好热心和大义有时并不亚于男性,这也是莎士比亚想要阐明的一个主题,男女也要平等。鲍西娅因为背负着家族使命,有着出众的智慧和德性,却没有选择爱情的自由,尼丽莎就更没有选择权了!可见当时社会,不仅种族不平等,男女之间的平等也是需要不断冲破的藩篱。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从这一点而言,莎翁创作这部剧,他的用意其实很明显,提倡人之为人的尊严,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因为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时代局限,他不能完全超越,但我以为这部戏能写出这些主题,特别是借夏洛克之口提出的种族平等问题,已经非常了不起!
【主要参考资料:《〈威尼斯商人〉的宗教解读》、《〈威尼斯商人〉的文化解读》、《立体人物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人物赏析》、《〈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等知网和百度文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