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为什么那么难——看《最后的告别》

看《最后的告别》

经常出差,包里时常备几本书,前两天带了一本《最后的告别》,多天前买的,一直没来得及看,夏日炎炎,别人发汗,昨天在旅途中看完此书,我却脊背冒凉气。

作者阿图·葛文德,写过一本畅销书《清单革命》,是是美国医学界新星,推动了奥巴马的医改

,他是印度裔美国人,父母也是医学教授,《最后的告别》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写就而成的关于现代医学和生命死亡之间的悖论思考。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现实困境:虽然现代医学的进步促使人类的寿命也在增长,但仍然没有解决了人类衰老的现实问题和死亡以及如何死亡的困境。作者从医多年,遇到过很多得了绝症(一般为癌症)的患者,在濒临死亡的边界时,一开始患者有很强烈的求生欲望,随着治疗的推进,很多患者放弃了,他们不要在继续“活”下去,但活着的亲人就被拉到了选择的困境,出于理性的考虑,立马放弃治疗,是最符合事实的,也避免了社会资源和个人财力的浪费,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但生活的难题不在于冷冰冰的简单的逻辑换算,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无序系统。更多的亲人明知道继续治疗结果是失败的,却依然选择治疗,这是一个艰难的事实:一个患者还可以正常呼吸,只是活不长久(数天或者数月),即使治疗也无以为继,但停止对患者的治疗,就等于判定了患者死刑,对于患者来说,他是否有权利活下去?还是只能被动的接受亲人对他的审判?

生活里最多的场景可能是这样:患者的亲人心声愧疚和痛苦。所以,遇到这种癌症的亲人,出于对爱和生命的本能,亲人都会选择继续治疗。但这种对患者的治疗,与其说为了患者,不如说是为了与患者有关的亲人。

但反过来呢,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呢,亲人们想给患者治疗,假如患者本身不想治疗呢?很多得了癌症的患者,神智直到临死都是清晰的,他们的感知系统完好无损,正是因为这种完好无损,他们才感受彻骨的痛苦,有些患者忍受不了痛苦,明知治疗依然不会有结果,为了减轻亲人的经济和情感负担,很多患者选择放弃治疗。患者本人对自己的生命是否有权选择?患者是否对自己的死亡的周期有知情权?如果患者的意愿和亲人意愿不统一应该遵从谁的?

有人肯定会说,彼此可以商量啊,书中又说了一个困境,很多患者在继续治疗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正常的判断意识,但仍有生命特征,实质上,患者已经把生命交给了亲人,亲人这时该如何选择才能符合伦理道德和患者本人的真实诉求?如果患者本人是想“活”的,亲人在明知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理智的选择的放弃治疗,算不算一种“蓄意谋杀”?如果患者的本人想结束生命,而亲人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选择继续治疗,算不算以爱的名义的对患者进行二次伤害?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境,有两点,第一个患者为什么会主动放弃生命呢?按道理求生是人的本能才是,无论如何,患者都会要求家人治疗才对啊!作者从医多年,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统计,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对死亡不像生者那么恐惧了,他们这时最怕的疼痛,是的,怕疼,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触目惊心,而且人的记忆只会记住最疼痛的一刻,就好比你看一场球赛,你喜欢的队全场踢的很好,只是结束时丢了一球,球赛结束后,人只会感觉到沮丧,快乐也是一样,人只会记住最快乐那一次。癌症的化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细胞的病变和坏死,使患者身体的各种功能一点点丧失,其中的痛苦以至于让患者想以死亡来结束它,因为我们不是患者,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是不知道患者的真实感受的。

第二,现代医学的进步,解决了很多疾病,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也使患者和疾病出于完全透明的状态下,古代人得了病,不知为何病,也没有治疗办法,只能等死,患者和亲人也没有什么困惑和矛盾,从得病到死亡,患者和亲人只需做好死亡的准备就好,现代社会呢,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任何疾病都变得清晰明了,而且各种医疗技术和药物的发明使得很多病在治疗处在模棱两可的模糊处境,这是现代医学乃至文明的困境。

书的高潮是作者父亲的死亡,也是作者写这本书起源,作者的父亲是医学教授,给人做了一辈子手术,热爱运动,关爱社会,晚年却不幸得了罕见的脊髓癌,作者在最后一章一点点描述了父亲以及他和家人如何面对上面描述的种种困境。试想一下,一家人都是医学教授,可是当真正癌症来临的自己的身边,也束手无策。更困难的是,父亲一点点病下去,同为医学教授的儿子和父亲自己对治疗本身产生了分歧。

这种分歧,引起了作者对现代医学和社会伦理的思考,也让作者重新认识了死亡和宗教。作者的父亲是老一辈印度人,后来留学移民至美国,但仍然保持着印度人的习俗,儿子作为印度裔的新美国人,就没有了父亲的那种信仰(在作者看来是迷信)。父亲临死之际,要求火化自己,并将骨灰撒入恒河,作者带着父亲的骨灰来到恒河旁边,在撒骨灰时,当地的踪迹需要一种仪式,作为死者的亲子,必须在撒骨灰前,喝一口恒河的水,恒河的水常年被这种抛洒骨灰、沐浴洗澡以及生活垃圾的侵蚀,已经污染的特别严重,作者为了健康,在喝恒河的水之前,打了抗生素,这一小小的细节,真正的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和生死两面的困难。但在父亲骨灰抛洒的那一瞬间,作者似乎释怀了,他仿佛一瞬间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

看完正本书,虽写的是医学和疾病之间的困境,但也不免让人遐想:我们该如何面对当下的生活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呢?

写于7月26日,深圳

�����y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为什么那么难——看《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