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论语》【300】

历史学家说,历史会变。历史本来就是活的,本来就会变,这是个哲学问题。因为历史要人写出来,不管是谁写,是当权者写,还是学者写。写的人就有思想,有立场,有观点,有目的,他的思想、立场、观点、目的,就会写在历史里面。换了时代换了人,历史就会跟着变。

思想更是一样,同样是孔子的思想,每个时代,都会被重新发明一次。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这两段很关键,体现了孔子的君臣之义的思想标准,和后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殉死,管仲却不死,他怎样做,算是不仁不义吧?孔子说,齐桓公成就霸业,以外交工作,而不以兵车,九合诸侯,维护中原文明秩序,这都是靠管仲的辅佐执政。这就是管仲之仁啊!

子路说的这个事,是齐桓公夺位的事,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还比小白年长,公子纠是兄,小白是弟。齐襄公荒淫无道,被另一公子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很快也被杀了。齐国无君,小白和公子纠都从国外火急往回赶,争夺君位。小白从莒(ju)国往回赶,公子纠则因为母亲是鲁国人,住在鲁国,也得到鲁国军事支持。管仲和召忽,都是跟公子纠的。跟谁小白的,则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管仲先带兵拦住了小白,并亲手一箭射中了小白,但是,射在了衣服带钩上,小白大叫一声,倒地装死。管仲以为他死了,回去汇报,公子纠以为没人跟他争了,就走得慢了。小白则日夜兼程,抢先回国。等公子纠和护送他的鲁君抵达,小白已经继位。小白率军和鲁军作战,打败了公子纠。

鲍叔牙给鲁君写了一封信,说公子纠是我们国君的兄弟,不忍心杀他,麻烦您帮我们把他杀了。他的两位老师,管仲和召忽,是我们国君的仇人,一定要送回来,国君要亲手杀死他们。如果您不能办到,齐国就要发兵攻打。鲁君害怕,把公子纠杀了。召忽自杀。管仲被送回来,在鲍叔牙的举荐下成为齐国国相,开启了齐桓公的一代霸业。

后面子贡又问,说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公,他不能殉死,反而“认贼作父”,给小白做相国,他这是仁义吗?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相国,匡扶天下,保卫了中华文明,今天,我们都受惠于他的恩德。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恐怕都披发左衽了。披发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披发,是披头散发,汉人是把头发系在头顶,戴帽子,少数民族就批散着。左衽,是衣襟向左掩,也就是右边的衣襟盖在左边的衣襟上面,这是北方夷狄的习俗,汉族人是右衽,左边的衣襟在上,向右掩。今天你如果去日本温泉旅游,穿和服,人家教你一定右衽,左边衣襟在上,掩向右方。如果左衽呢,在日本那是死啦死啦的,人死之后,就把他的衣襟反过来,右襟在上,左衽。

孔子就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在谁的统治下都不知道了,可能北方夷狄打过来了,可能文明断绝了,我们都批发左衽了。

孔子接着就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匹夫匹妇,前面我们说过,一夫一妻就是匹夫匹妇,意思是普通老百姓,贵族君子,有地位的人,都有妻妾。前面说什么呢,“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你说他是匹夫,那匹夫之志,匹夫之勇,他也不向你屈服啊!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凉,就是信,守信。孔子说:“难道要他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自己吊死在沟里都没人知道吗?”

孔子说这话,是明确的批评召忽了。他认为召忽为公子纠而死,是不值得的。后儒对孔子这一段,有很多各种解释洗地接飞盘,因为不符合所谓的“儒家忠君思想”。这要孔子忠君思想的本质,孔子的思想,忠于君,是忠于国家,忠于秩序,至于谁当国君,你们家族斗来斗去,杀来杀去,那是你们的事,你们尘埃落定了,决出胜负了,咱们继续把国家搞好!所以他没有后来的那种人身依附,为君死节的愚忠思想。

春秋时代的思想,都是这样,管仲自己在回答别人对他的这个质疑时说:“我的君臣之义,是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为公子纠而死,不是我的义务。要我死,除非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齐国亡了,那我死。齐国没亡,我就不能死。有我在,则齐国利。我死了,对齐国不利。”这气魄大了去了。

晏婴也有同样的故事,齐国发生政变内斗,他为亡君扶尸痛哭,对政变者怒目相向。但是之后,继续事奉新君,治理齐国。出使楚国时,楚王问他,你为什么不死啊?他说,我只为国而死,不为君而死。再说,那君,他本身就不是为国而死,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你们楚国这样政变杀来杀去的事也不少,干嘛拿来刁难我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孔子从来就没有后世所说的所谓“儒家忠君思想”,那些思想,都是后来演变加上去的一代一代的时代特色,总的说来,从春秋到清朝,以秦朝为分水岭,权力在一步一步的向君权集中。春秋时代,还有贵族牵制君主,秦朝取消了封建制,形成了集权专制国家。从汉、唐、宋、明等朝,君权、相权还是分明的,皇帝和政府,还有分权,有分工。到了清朝,上书房、军机处,全部都成了皇帝的助手、奴才,君主集权就达到了巅峰。

历史学家说,历史会变。历史本来就是活的,本来就会变,这是个哲学问题。因为历史要人写出来,不管是谁写,是当权者写,还是学者写。写的人就有思想,有立场,有观点,有目的,他的思想、立场、观点、目的,就会写在历史里面。换了时代换了人,历史就会跟着变。

思想更是一样,同样是孔子的思想,每个时代,都会被重新发明一次。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论语》【300】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论语》【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