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

俄罗斯

习惯上将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基督教定为俄罗斯基督教化的官方日期,而早在九世纪俄罗斯很可能就有拜占庭人传教活动了。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希腊人占据了俄罗斯教会的重要职位。在十一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人积极翻译和复制拜占庭礼拜书,并建立了基辅大教堂。

现存最早的斯拉夫音乐手稿来自十一世纪晚期,更多的手稿则出现于十二世纪。这些手稿忠实地翻译了拜占庭正教会的希腊语礼拜书,音乐也起源于拜占庭的纽姆谱手稿。旧教会斯拉夫语的音调和重音不同于希腊语,但斯拉夫人有意地尽量模仿希腊语,特别是在开头的旋律公式或终止式公式这些特殊结构点。这也证实了俄罗斯教会圣咏旋律起源于拜占庭,只有在诗文或赞美诗的中段略有不同。在这些早期乐谱中,类似于拜占庭同音反复记号ison的地方是最难以解释的。这些符号出现于扩展段,给人一种延长一个单音的吟唱的视觉印象。大多数手稿中的纽姆谱属于早期拜占庭记谱法的Coislin系统,然而现存的少数诗篇集(kondakaria)使用了一种混合记谱方式,还包括少见的沙特尔记谱系统。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纽姆谱是原创的俄罗斯记谱法,称为kondakarian记谱法,但和相同文本的希腊文献的比对后发现记谱法也几乎是相同的。译写这些古谱非常困难,不是因为现存的文献稀少,而是在于作为基础的早期拜占庭记谱法的破译困难。在拜占庭,人们并不将乐谱视为像经文那样的神圣不可更改之物,记谱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而斯拉夫人则在数个世纪中一直保守地维持着纽姆谱原样。

像其他教会一样,俄罗斯教会也在一些特殊节日使用新的赞美诗来纪念圣人和殉道者。一些十二世纪的手稿已经包括纪念早期俄罗斯圣人的赞美诗,其中大多数模仿了更知名的传统圣人赞美诗,最早的一首旧教会斯拉夫语赞美诗是献给圣迪米特里的。

十二到十六世纪的俄罗斯手稿只在书法上有些许变化,但存在其他译写困难。因为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而建立的拉丁帝国直到1261年才覆灭,基辅罗斯和拜占庭之间的直接联系显著减少。十三世纪上半叶的蒙古人入侵使俄罗斯地区变得支离破碎,周边地区反而保留着比传统中心地区更本真的旧传统。

在十四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最重要的是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对比前两个世纪丰富的音乐文献,这个时期的手稿数量直线下降。只有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俄罗斯音乐文献数量才开始回升,在十六到十八世纪这段时间里,每个世纪的手稿数量都超过1000部。好在十四和十五世纪手稿中的基本纽姆符号都可以辨识和确认,通过和同一时期的拜占庭乐谱比对,发现从十四世纪起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已经变得更加微弱,甚至在赞美诗创作曲目的增加部分中不存在任何关联。大环境的巨变导致俄罗斯和拜占庭两种礼拜传统开始分道扬镳,圣咏旋律口头传承的特性也引入了变化,使得俄罗斯传统和拜占庭母体彻底分离。

十五世纪乐谱数量的增加需要将纽姆符号分类和命名。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十五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的字母表(azbuki),一些纽姆符号有了新的斯拉夫语名称,另一些虽然有些修改但还保持着希腊语名称。这一时期出现的记号记谱法创作的圣咏称为“记号圣咏”(znamenniy chant)。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使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是东正教的唯一强有力的继承者和保卫者。十五和十六世纪出现的乐谱资料中的术语和纽姆符号含义存在不一致,甚至在不同调式(glas)中一些纽姆符号的含义也不一样,不同地区的用法也可能不同,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_第1张图片
记号圣咏的纽姆谱


十六世纪是俄罗斯圣咏发展的重要时期,纽姆谱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俄罗斯本地的旋律也被吸收到圣咏中。俄罗斯纽姆谱和拜占庭不再有任何联系,同时出现了和从前的传统完全无关的新型记谱系统和术语。歌唱者的数量、名字和活动出现得越来越多。类似于拜占庭晚期的情况,俄罗斯圣咏大师和炫技歌手们不仅创作新作品,而且重新谱写传统礼拜仪式曲目。拜占庭teretismata的俄罗斯对应体裁叫做anenayki,相应地,一些赞美诗的长度也增加了。十六世纪晚期出现了所谓的“大圣咏”(bol’shoy raspev)。

伊凡雷帝(1533-1584在位)统治期间,莫斯科成为统治中心,诺夫哥罗德歌唱学校全部歌手都迁移到了莫斯科,并建立了帝国小礼拜堂。伊凡雷帝本人就是一位作曲家,他留下来的作品至少有两首赞美诗。1589年,建立了莫斯科牧首职位,同时增加了牧首唱诗班。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_第2张图片
伊凡雷帝


十六世纪出现了新的圣咏咏唱类型,除了标准的传统记号圣咏,还有一种名为“领唱圣咏”(demestvenniy)的新类型,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技术娴熟的领唱者(demestvenniki)表演。领唱圣咏的主要特征为具有大量花唱和一个特别的记号系统,大多数记号来自之前纽姆符号的变形。和伊凡雷帝的歌手有关的是Kazan圣咏和记谱法。

在大圣咏繁复的花唱中,扩展的旋律公式和某些纽姆符号相关,有时这些公式会被分类收集到合集中。和大圣咏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小圣咏(maliy raspev),其主要特征是由缩减的旋律构成,花唱显著减少,单个音符对应朗诵型旋律。朗诵型也是十七世纪中期出现的“希腊圣咏”的主要特征,很可能来自1650年代留在莫斯科的希腊歌手,也有学者认为来自保加利亚地区。十七世纪晚期还出现了基辅圣咏这一名词。这些最古老的圣咏开始变得适合乌克兰音乐口味。基辅圣咏的主要特征是使用对比段,朗诵型和旋律型段落交替演唱,令人联想起乌克兰民间音乐。十六世纪出现的新发展还有类似教仪剧的舞台表演式的礼拜仪式,至少有一部剧目似乎起源于拜占庭。

斯拉夫音乐手稿的一个特别之处是纽姆符号不仅记录在元音和单独的音节上方,还记录在一些不发音的字母上方。十六世纪的一种名为khomoniya的音乐实践将不发音的字母用字母e和o写出和发音。这种新的发音破坏了文字,导致了十七世纪中期的经文和音乐的改革。

在前面提到过的拜占庭记谱法和以之为基础的早期俄罗斯记谱法中,纽姆符号是表示音程的,即一个音符和下一个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而并不指出精确的音高。到了十六世纪末期,这些纽姆符号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具体的变化过程目前还不清楚,但在十七世纪时这种变革已经清晰无误地正典化了。这次变革和一位叫Ivan Shaydur的诺夫哥罗德歌手有关,他对纽姆符号增加了特殊记号,作为辅助记忆手段提示拼读出该处的特殊音高。覆盖旋律所有音符的全音域的概念也始于这次改革,整个音域范围被划分成四组三音列,每个三音列之间用一个半音隔开,这个系统很可能是效仿西方的六音列体系。另一位十六世纪晚期的知名歌手Fyodor Khristianin使用改革的记谱法创作了一套赞美诗,其中扩展的音域和旋律跳进如今被视为俄罗斯旋律的典型特征。

记谱法改革还包括使用红色记号,但为抄写员誊写和印刷礼拜书带来了问题。这些问题和十七世纪上半叶教堂中出现的滥用演唱方式导致了约1670年的第二次改革。始作俑者是Aleksandr Mezenets。对传统旋律的附加和装饰导致礼拜仪式的延长,从而滥用炫技式的演唱方式。为了弥补这种延长,歌手们在上一首赞美诗结束之前就开始演唱下一首,结果或多或少会同时演唱几首赞美诗。这种实践到底是真正的破坏变形还是对十六世纪渗透进来的西方复调的模仿还只是一种推测。1652到1656年,尼孔(Nikon)成为俄罗斯教会牧首,开始鼓吹复调音乐。对于莫斯科东正教修士们来说,复调是来自罗马天主教的一次打击,承认复调音乐意味着信仰的纯洁性受到了威胁。对牧首偏好的反应导致了俄罗斯教会的分裂,这些从官方教会分裂出去的教团称作“旧礼仪派”(Old Believers)。尽管旧礼仪派内部也有分歧,但他们一致反对引进复调,狂热地声称保证礼拜仪式曲目的旋律不受玷污。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_第3张图片
牧首尼孔


1654年乌克兰地区并入俄罗斯不久后,出现了改革的礼拜仪式音乐作品,因为乌克兰和波兰有着长久的接触并熟悉西欧复调。十七世纪中期的改革也触及了经文。khomoniya被禁止,同时教会发布命令修改将元音代替不发音字母的礼拜书。而旧礼仪派则将纽姆谱的方式一直维持到了二十世纪。Mezenets将增加的记号由红色改为黑色以适应印刷需要,他又另外增加了一些记号。这些改革恰好和俄罗斯开始接受主要来自波兰的西方五线谱处于同一时期,纽姆谱只在一些修道院继续使用。到了十九世纪,使用纽姆谱已成为时代错误。一个世纪之后的最后一次改革为了让纽姆谱更清楚易用,增加了纽姆符号及其旋律含义的列表,这也使纽姆谱走向了终结。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1689-1752),俄罗斯接受了现代五线谱。从十八世纪起,官方教会对复调的喜爱令单声部圣咏传统日渐过时,只有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旧礼仪派还执著地使用单声部圣咏演唱方式。

关于俄罗斯教会复调音乐的发展史,将留在后面相关部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唱片推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_第4张图片

标题:斯拉夫礼拜仪式圣咏

演奏:Choeur des Moines de Chevetogne,Dom Grégoire Bainbridge(指导)

厂牌:Harmonia mundi,HMA 190567

唱片简评

这张罕见的斯拉夫礼拜仪式圣咏专辑是由比利时谢弗托涅修道院唱诗班录制的,选取了传统斯拉夫圣礼仪中各种典型体裁的圣咏:特罗帕里翁、康塔基昂、诗歌韵文、升阶经等,这些也是拜占庭圣咏中常见的赞美诗体裁,可见斯拉夫礼仪及其音乐源自拜占庭。九世纪时两位修士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受拜占庭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派遣,前往斯拉夫地区传教,并使用希腊字母和一些自创的字母记录古教会斯拉夫语。这种语言也是斯拉夫礼拜书所使用的语言。斯拉夫人几乎完全照搬拜占庭东正教的礼拜仪式和音乐,古斯拉夫圣咏只使用单声部人声,没有乐器伴奏。谢弗托涅修道院属于本笃会,响应教皇庇护十一世的号召而致力于东西方教会的修和。该修道院唱诗班的歌声自然纯朴,神圣庄严,是欣赏斯拉夫圣咏不可多得的体验。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_第5张图片

标题:俄罗斯中世纪圣咏

演奏:Deisus,Sergey Krivobokov(指导)

厂牌:Chandos,“Chaconne”,CHAN 0678

唱片简评

这张专辑录制了俄罗斯中世纪献给圣母玛利亚的圣咏。源自拜占庭传统的俄罗斯教会礼拜仪式圣咏的演唱风格是单声部的,在十六世纪后才逐渐采用西方复调方式,经历了数次圣咏改革和教会分裂,目前只有旧礼仪派还采用单声部人声演唱圣咏。因此,这张俄罗斯中世纪圣咏专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俄罗斯东正教会最古老的圣咏之一是记号圣咏(znamenniy chant),来源自斯拉夫语znamya,意为“记号”,使用一种特殊的纽姆谱记录。从记号圣咏又发展出了繁复的大圣咏、缩减的小圣咏、三声部复调“道路”圣咏和大段花唱的领唱圣咏。如果想领略这些古老的俄罗斯圣咏,本专辑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Sergey Krivobokov指导的Deisus合唱团采用俄罗斯音乐学家的研究成果,复原了旧俄罗斯圣咏传统,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表演是独一无二的。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_第6张图片

标题:记号圣咏

演奏:Optina Pustyn Male Choir

厂牌:OPMC 011

唱片简评

记号圣咏(znamenniy chant)是中世纪俄罗斯正教会圣咏的主要类型,经历了多个世纪至今仍在礼拜仪式上使用。九世纪起源于巴尔干的记号圣咏吸收了拜占庭礼仪和音乐传统,后来传到了基辅罗斯。记号圣咏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完整演唱第一首赞美诗或短颂歌,其余的文本使用相似的既定样本演唱。十二世纪俄罗斯的领唱者们认为拜占庭流行的繁复装饰的歌唱风格破坏了礼拜文本的神性和吐字的清晰,而选择发展了一种相反的风格。蒙古人的入侵导致俄罗斯和拜占庭中断了联系,传统圣咏也只在北方地区保留了下来,直到十五世纪才重新繁荣起来。在十七世纪的圣咏改革中,记号圣咏的表演细节失传于纽姆谱转译到五线谱的过程中。经过现代音乐学者的研究复原,我们才能重新欣赏到记号圣咏的部分原貌。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