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归因与矫正

1.成功的经历是提高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来源,但挫折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挫折并在挫折当中收获成长,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术(挫折商来概括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挫折商是近年职业培训内容,其核心是个体如何看待挫折,也就是对挫折进行归因)

2.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人类普遍需要。推测与判断行为原因可能有很多认知角度,其中最主要从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去看。能力、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和任务难度、运气和其它因素。

第一个维度就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内归因是指将造成挫折的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内控归因于能力、身心状况(情绪、心境、身体状况)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外归因除了能力、努力程度和身心状况三项以外的因素都是外归因(外控)。比如天气、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举例,孩子蹒跚学步摔倒,老人指责路不平,从而影响孩子归因认知。

第二个维度就是归因于稳定性因素还是非稳定性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性因素,其它是非稳定性因素。比如人的情绪是易变的,而能力相对稳定;任务难度相对稳定,但气候是变化的。如果认为身体不舒服导致成绩不理想,是归因于非稳定性因素,如果认为心理素质不好,那就是归因于稳定性因素。

第三个维度是按照原因的可控性分为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六因素中只有努力程度由个人意愿控制,其它各项均为非个人所能为力。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比如锻炼瘦身,个体更努力,结果会更好,不努力结果就会受影响。而不可控性归因,即使努力爷可能无力改变。比如遗传和智力因素,一般归因于可控性因素时,更愿意采取行动积极改变,但如果归因到不可控性因素,人们则更倾向于对未来做出确定性的推测。有人会通过努力来瘦身,有的觉得自己就是易胖体质,有的人归因于可控因素,有的人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3.每一种看待挫折的视角都可能发展出一种处事方式,持有负性“蓝色眼镜”的视角会把挫折进行内归因,并归因于智力能力这样不可控的稳定因素,认为所有问题都反映了自己的缺点,并相信这些缺点在未来都难以改变,将一次挫折视为整个人生的失败。重塑自我,摆脱无力感的方法中调整归因就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将挫折原因视为可变化的可控制的原因,就会让我们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转变。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帮助孩子进行归因分析,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视角,保护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比如数学成绩不好,不要归因于脑子笨这样的不可控的稳定性因素,可以发现可控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提高答题细心程度等。当孩子归因于任务难度大,老师不喜欢自己等外部不可控因素时,就会容易导致孩子放弃主观努力,这时就需要分解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行动计划,让孩子积累成功体验,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可控因素,相信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如果孩子自尊心和成就希望很强烈,一次考试失利引发很严重的内疚感,家长要帮助她把原因引导向外,转移孩子对自我的否定,减轻其心理压力。

4.看待挫折积极的视角,是可控的,可变的(非稳定)因素,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有点不明白,要把内归因引导向外,就像船长举例,孩子学走路摔倒,长辈会归因于路不平,将原因推像外部,这不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吗?所以应该向内归因成为内控者,同时也要可控性、非稳定性归因,面对挫折要可控性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而非能力不足,面对成功时要激励自己具备成功的能力并且为之做出了努力!完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挫折归因与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