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文字/崔頔
国外的大学什么样?
英国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近期发布了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一共7所高校进入此榜单。此榜单中,国内高校数量在世界排名第6,亚洲排名第1。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世界名校一直存在于报纸杂志的宣传中,在熟悉和见惯了国内大学的教学模式、价值取向、人才培养后,对于学术有更高追求的同学,将留学(交流、交换)海外作为丰富人生阅历的方式。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简称为Blue Devil,创建于1838年,坐落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达勒姆,是一所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长期排名美国前十。
俺来也的大学生用户在2017年暑期,前往杜克大学交流学习,此文记录了她的生活点滴。
刚刚挣脱十几岁无知和浅薄轮廓,站在青春青黄不接的十字路口,突然间决心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江苏省苏教国际政府奖学金项目,于是转身飞跃万水千山,开始了通向世界的旅程。
思考是美国大学里最需要的事
来美国的第一个月里,我在杜克大学里学习全球人文与社会比较研究。Professor Robin Visser(魏若冰)是我们该课程的教授,虽然她是一个美国人,却是一个“中国通”。
教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中国行走,曾经遇见许多独特的艺术家和作家,包括著名的导演李安。我有时候惊叹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比我们还要广阔,她如艺术家般精准的洞察敏锐地触及着中国的呼吸。
第一堂课上,教授说,当她离开美国时,才真正了解美国。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离开,才能更加了解中国。
这些天,身在异国,却在因为课程的关系,终日在故土的地图上“游荡”,从北京到上海,从香港到台北,从广州到乌鲁木齐。在阅读的材料里,在一帧帧的电影画面里,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里,回望过去,故土一瞬间变得那么远,又那么近。那么复杂,又那么真实。
美国的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活跃,我们一共39个人被分为4组,每一个组围绕一张桌子坐下,彼此都可以看清大家的脸,这样更利于讨论和交流。一个问题下来,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需举手也无需起立,只要想到就可以说出。
教授会把我们所有人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标准答案在这里似乎并不存在,每一个人的见解都独一无二,不断思考探索的可能性在这里才更加重要。在讨论的过程中,视角也渐渐打开。
在课堂上因为意见不一而争吵也是常事。不同的观点常常碰撞在一起,教授有时候也不说话,只是在旁边认真倾听,在一定时间内返回下一个话题。她是掌控时间的人,却并不是掌控言论的人。争论者常常也不就此善罢甘休,往往会在下课补充漏洞和缺陷,继续讨论。
下午的时候,助教会给我们分发阅读材料,带领我们在教室里看电影,这是一天的任务,用于第二天的讨论。在这里,我第一次养成了看电影做笔记的习惯,时刻准备捕捉着电影里的细节和重要的信息。
全是英文的阅读材料刚看起来有些吃力,常常需要熬夜将它看完,要不然第二天就无法融入到讨论之中。虽然那些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充裕,但电影里的细节和阅读材料的某一段话总会在不经意间过来“折磨”你一下,让你不得不思考之中。
在美国课堂,融入其中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思考。老师很少阐释她自己的观点,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们在说话。
课后作业都在磨合与“争吵”中度过
每一个星期,我们需要做一次presentation。这是我有喜欢又害怕的一个环节。助教将我们分成三人一小组,同时会根据课程给我们一个话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和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主题,并提出问题和大家交流。
每到有presentation的时候,我和我们的小组成员都会迅速吃完晚饭占领女生宿舍楼下的公共厨房——一个绝佳的讨论之地。虽然看上去只需要做四五页PPT,但是中间讨论的过程却相当磨人。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又必须与别人合作的过程。在讨论的一开始,我们常常会因为“争吵”,自己提出来的想法常常会被其他的小组成员质疑,面对一些观点我也会保持疑虑。
这个时候大家往往会又回到材料和上课的内容上,重新审视和思考,寻找更多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于是就这样一遍遍梳理,一遍遍辩论,将讨论的内容推翻,重建,直到最后在每个人的观点中找到最好的一面,融合起来,达成统一。
记得有一次我们从晚上七点一直争论到凌晨一点,虽然筋疲力竭却又满心欢喜。在讨论上大家针锋不让,只要一旦脱离了这样一个环境,大家又变得十分友好亲密。讨论了6个小时,晚饭的能量早已被消耗掉了,小组的一位成员在这时起身,亲自下面给我们吃。我们一边吃着面,一边根据讨论的内容写着稿子。十分满足。
娱乐和学习哪一个更重要?
虽然上课的时候非常辛苦,但在周末却能玩得十分尽兴。“认真学习,拼命玩”是他们大学里公认的一条准则,唯有如此,才能既不辜学业上的成绩,又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周末的时候,我们和教授们一起在杜克的草坪上烧烤。翠绿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窜出来,一地的斑驳。
古老的树木在大地中静默,以永恒的姿态凝视着我们的欢腾、奔跑、前前后后忙得不亦乐乎。烧烤的烟火顺着轻微的风卷入到夏天的热浪里,恍惚间,再一抬头,是达勒姆湛蓝的天空,明亮得如同海的瞳孔。
我们席地而坐,大碗吃肉,老师们还拿了一些凉菜和冰镇的饮料来消夏。有风吹过来,掠过蓝天,掠过草地,掀开生命里最肆意的一角,将年轻的欢腾传到云端。大概这样便是年轻的姿态。
酒饱饭足之后,尚未尽兴,便围坐在一起,游戏或者歌唱。用尽了所有的智商和别的团队的同学一起“对舞”,却一次也不能重复。一首首歌沉醉了整个夏日的傍晚,一首接着一首,不愿意停下来。达勒姆的夜晚总是来得很迟,每天大概要到九点钟夜幕才会降临。暮色四合,人们举起手机,打开电筒,随着音乐晃动出一片星辰大海。
读了那么多书以后,现在才开始慢慢学会走路,不知道算不算太迟。在美国的一个月里,我学着一点点地放弃自己的胆怯,如蜗牛钻出寄居已久的壳。看到世界的浩瀚无垠之后,才看到自己的渺小和浅薄。在这一个月不断寻找探索的过程里,我也学着去重新审视、理解这个世界。在最后一堂课上,我问教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她想了想,回答我:“保持思考,保持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