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励志与反励志的碰撞

痛苦很容易刻画,经受痛苦后依旧对生命怀有无尽热爱,却不容易。


《爆裂鼓手》:励志与反励志的碰撞_第1张图片

我不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方式来定义这部电影,或者说定义“成功”。超越400拍的鼓声,一边不断激发着观影者的肾上腺素,一边却又显得如此的压抑。

鼓手安德鲁,为了能在乐队中争取到“核心”,为了能够超越爵士乐传奇查理帕克,被看低过,被导师弗莱彻耻笑过、嘲讽过、“鞭打”过(电影名称直译过来即为鞭打)、“陷害”过,也因为赶场而曾被车撞得鲜血淋漓。但在最盛大的演奏会上,在被狠狠得羞辱之后,他终于爆发了,以超越每分钟四百拍的速度震撼了全场,也震撼了影片的观众。他成功了,他为人所不能为,超越了自己。

弗莱彻,一个真正的“魔鬼导师”,其实用心理学家来形容他也可以。他的严苛已经细化到了每个节拍的每个音节,一丝不苟。对于安德鲁,我们可能甚至分不清弗莱彻到底是在“恨铁不成钢”地激励他还是在纯粹地发泄着自己的私愤,所有的和颜悦色似乎都是下一次爆发的前奏。没有什么比先建立一个人的信心再摧枯拉朽地毁灭它更令人纠结的事,不过这都没关系,他享受这种教学的过程。肖恩已经因抑郁死了,新来的安德鲁顶住了,所以不管怎么样,安德鲁成功了,在演奏会上得到了他的肯定,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两个“偏执狂”在一起发生的化学反应总是极为惊艳。这种极端的锻炼方式似乎完全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影片从鼓声中拉开序幕,到安德鲁的爆发式solo中结束,特写与不断晃动的镜头将动感植入脑海。有爱情、有亲情、有音乐、有梦想,却又与这些元素毫无关系。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小时候是如何有梦想的,是如何拼搏高考的,是怎样激励着自己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的。世上天才千千万,不努力不竞争就根本轮不到你。那么,为了竞争你能舍去什么?得到多少就要失去多少,世界是守恒的。敢舍去友情吗,舍去爱情吗,舍去亲情吗,甚至舍去自己的生命吗?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极端。割掉了双耳的梵高,发疯弹琴的贝多芬,近一点来说,还有公认的偏执狂乔布斯,他们与鼓手安德鲁如出一辙。这样看来,梦想其实不是美好的,而是血淋林的,为了达到极致而必须变得偏执,在别人不能理解的眼光中成功。安德鲁可以忽略那些眼光说“我做到了!”,但其实他还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弗莱彻的眼光。这样就形成一个悖论: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实现目标就是对这些眼光最好的“反击”,所以到最后安德鲁只管自己拼命地将架子鼓的节奏敲到极致,但是,这种极致却又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让台下的观众看,让弗莱彻看,让父亲看,看,我做到了!却唯独不是让自己看。

影片中多次提到了一个人——查理帕克,充满传奇的爵士乐手,主角所梦想成为的那个人。萨克斯技巧无与伦比,成就了爵士乐最辉煌的时代,艺术遗产至今仍挖掘不尽——但是35岁就被吸毒燃烧尽了生命——因为压力过大。那安德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导演似乎想把这个问题抛回给观众,难道成功的理念就是“不疯魔不成活”,“你别管我怎么成功反正我成功了就行”,为了“one of the greatests”抛弃一切?面对这些问题,评论大致分为两个阵营:安德鲁成功了,他正视了自己的懦弱和胆小,面对了自己的弱点,在弗莱彻的推动和催化之下激发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潜能,事实就是这样,竞争就是这样;安德鲁最后的爆发虽然超越了自己,但是他也已经从一个阳光,对梦想和生活充满热情的“庸才”变成了一个阴郁、暴躁、势利而没有灵魂的“天才”,他的目标已经不是打出更好听的音乐,而是找到一个更好的职位,爆裂的不止是鼓,还有他的真正梦想。两方都穷尽理由,前者可以指责后者懦弱胆小、随遇而安,后者可以指责前者极端的势利而把竞争和成功完全等同。这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天堑和互相无法理解的鸿沟,到底孰对孰错?

每个人对于“竞争”与“成功”的定义不同,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所以对于《爆裂鼓手》也褒贬不一。不过我认为影片本身并没有错,它并非是单纯地向观众传达价值观念,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去衡量。结尾在鼓声中的戛然而止就是让我们留有余地去思考,如何去把握“鼓”的节奏,把握生活的节奏。A的节奏很快,他敲的很好听;B的节奏很慢,他敲的也很好听,这便是属于每个人的生命节奏。

安德鲁有着“死志”,他希望燃烧自己的一切,成为最闪耀的星星,然后焚烧殆尽,要么吸毒,要么步上肖恩的后尘上吊自杀。海顿、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的时代已经结束,艺术的黄金时代在现在看来已经过去了,“Jazz in dying”其实应该说成“Art is dying”才对。并不是人们缺乏投入和狂热,而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竞争的动物性本能已经从基因中被完全激发。

偏执狂总是不被人理解的,但并不代表他们的灵魂层次比普通人高。很多篇影评中,似乎总有人站在偏执和为艺术献祭的制高点上嘲笑其他人的平庸无能。的确,残酷至极的巅峰礼赞能催生出强大而疯狂的力量,藐视“心灵鸡汤”中浸泡着的软弱者。笔者同样不认同所谓的心灵鸡汤和励志学。但将自我摧残到极致而发挥出来的力量难道不是与心灵鸡汤如出一辙,只不过走向了两种极端而已。

诚然,源自仇恨、竞争、不屈和坚强的艺术或者其他事物能够传达出灵魂最本质的一面,但如果在所有的狂暴漩涡之中,都能包含着生命的情感,这才是对生活真正的热爱。也正如《神秘博士》中馆长评价梵高的那句:“梵高对色彩的运用是最让人惊叹的。他把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醉人的美丽。痛苦很容易刻画,但是他却能用痛苦和苦难去刻画我们世界上的欣喜,快乐和美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在我脑海里,那奇怪的狂野的,在普罗旺斯田里漫游的男人,不仅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世界上存在过最伟大的人。”

痛苦很容易刻画,经受痛苦后依旧对生命怀有无尽热爱,却不容易。

《爆裂鼓手》:励志与反励志的碰撞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爆裂鼓手》:励志与反励志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