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不是严苛的自控力,而是如何在失控之后快速调节回来。”
好文3449字 | 6分钟阅读
来源:YouCore(ID:YouCore)
作者:王世民,深圳尔雅总裁,YouCore创始人,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自控力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最厉害的人是能自控的人”“优秀的背后都是严苛的自律”“你自控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每年都有不少类似这样标题的文章出现,文章的套路也很一致:举几个名人极端自控的例子(比如,村上春树30年如一日地每天4点起床,写作5小时),然后号召我们提高自控力。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文章看得再多,我们也无法做到像文中的那些人一样有着非人的自控力。
因为自控力只是对某种现象的描述,它不是行为的原因,更不是行为的根源。
村上春树每天早上4点起床,很可能不是因为他超强的自控力,而是他的生物钟如此。
从我记事时起,我外婆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她能做到的原因不是因为自控力很强,而是睡不着,躺在床上反而腰疼。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都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晏眠,同样不是因为他们的自控力强,而是生计所迫,不起床的话就会饿死。
每个人天生就有自我形象管理的本能,因此各种名人分享出来的自控行为,不可避免会经过包装或者有选择性的凸显。
比如,意志力惊人的乔布斯同样会吸食大麻;自律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控制不住自己到处偷情;分享各种严苛学习安排的学霸,同样会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放纵自我玩游戏。
人的生理机能决定了我们做不到绝对的自律,一味主观上的自我控制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虽然后期经过锻炼会有所提升,但它依然有一个成长的极限。
无数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已经告诉我们:人只会饱暖思淫欲,不会饱暖思自律。
失去了约束,人人都会放纵,绝无例外。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要求自己绝对自控,而是要清楚自己采取某个自控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自控行为有没有必要。
否则自控力没提高,还变成强迫症或抑郁症,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作为普通人,我们做到以下四点相较于自控力,更能帮我们坚持做好一件事。
以疏代堵
追求绝对的自控,就是对自己各种欲望的封堵,这种方法不仅对人的要求很严苛,而且还会堵得越狠,反作用力越大。
这就像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封堵”的方法导致治水失败一样。
鲧治水时,采用的是修筑堤防的方法,哪儿发水就去堵哪儿,并随着水势的升高逐年加高加厚。
但水患无处不在,鲧只能疲于奔命地修筑堤防,而且已有的堤防还会被水冲破,造成更大的破坏。
结果鲧治水九年也未见成效,只能负罪卸任,把治水的重担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禹。
禹治水的方法就跟他的父亲鲧完全不一样了,他不再去堵住发水的地方,而是采用“疏导”的方法,疏通各地的水道,使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结果成功治理了水患,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圣人。
因此,咱们要采用大禹治水的方法,顺势而为。不盲目追求绝对的自控力,而是允许自己有懈怠的时候,有计划完不成的时候。
比如,觉得有点累了,那就去打个盹再来学习,而不是强打精神、晕晕沉沉地继续;心里很想看下奥斯卡新获奖的电影,那就挤出时间看完再继续学习。
而且哪怕因为上面这些行为导致某个计划未完成,也不要在心里责备自己,而是坦然接受这次的计划延误。
这种疏导而不是封堵的做法,在快速满足你的欲望之后,反而会帮你释放掉压抑的情绪,从而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习和工作。
及时调节
以疏代堵会让你避免过于追求自控力而适得其反的情况。
但一味的疏导也不行,最好还要在疏导的基础上做好失控后的及时调节。
你可以回想下以下这段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你今天突然斗志盎然,决定从明天起要做一个超级自律的人,因此制订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都安排好了。
结果第二天一不小心,你6点没能起床。
看到第一条任务就没能完成,完美的计划被破坏,你的雄心壮志立马就消退了,想着今天就算了,明天再开始吧。
结果第三天临时发生了一件事,计划又未能执行,于是你非常地沮丧,然后就彻底放弃了……
隔了一个月后你突然又有斗志了,将以上过程又重复了一遍……
上面的这段场景,就是一般人执行计划的“标准”过程:计划失败-->沮丧-->选择放弃-->过一阵子再订新计划-->继续失败。
其实计划的执行失败并不可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计划都是不能按时完成的。
相较于计划失败后的沮丧或放弃,更佳的做法是分析计划为啥会失败,以及怎样去改善。
加上了调节过程后,计划的执行就是另一种行为方式了:计划失败-->骂自己一顿-->分析计划为啥失败-->针对性调整-->继续执行。
以上面计划失败的场景为例。
早上6点未能起床,我们骂过自己发泄了情绪之后,就可以快速分析下为何第一条任务就未能执行。
原因有两个:
① 自己一向都是7:30才起床,突然提前到6点改变过大,一下子调整不过来。
② 对自控力要求太高,制订的计划苛刻缺少弹性,导致不得不将一些事情安排到6点就开始。
分析出原因后,就可以针对性地做调整了:
① 从当天的计划里删掉至少1/3的内容。
② 如果原先安排在6点起床要做的事没被删掉的话,就推迟到当天空出来的时间段里完成。
相较于原先不是100分就是0分的做法,这种及时调节的方式,让你更能坦然地接受已发生的延迟,从而能够在开头不顺或中途遇挫的时候以不完美的状态坚持做下去。
虽然不是100分,甚至有时连60分都没有,但逐步的改善,远远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
挖掘动力
以疏代堵、及时调节更侧重于事后弥补。
如果要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最好还能挖掘出执行中的驱动力,这样就可以减少执行中的不情愿,以及事后弥补的工作量。
人最好的内在驱动力其实就两个:欲望和恐惧。
① 用好欲望
欲望会让你自己巴不得去做某件事,哪怕有人阻止,你也会克服种种障碍去争取。
比如,好色的欲望会驱使你去追求帅哥或美女;贪吃的欲望会让你对奶油雪糕没有抗拒力,吃完一根还想再吃一根;生存的欲望会让一个贫困的人每天打三份零工只是换取基本的温饱。
越是低层次的生理欲望驱动力越强。
因此,你可以将自己要坚持的事跟这些生理欲望做关联,以增加自己坚持的动力。
比如,你可以告诉自己“只要这次英语口语过关,3个月后就可以跟喜欢的妹子一起被外派到公司的海外办事处”,这样练习口语的动力是不是就源源不断了呢。
② 利用恐惧
欲望的动力来自于想去争取某些东西,而恐惧的动力则来源于害怕失去。
从动力的即时强度来说,绝大多数时候恐惧都是高于欲望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对失去感的恐惧强度是获得感强度的10倍。
比如,因为害怕被罚钱而按时到公司上班的动力,绝对高于因为有奖励而按时上班的动力。
因此,在某些难以坚持的关键时刻,你可以利用恐惧来推自己一把。
比如,在准备给老板的汇报方案时,因为某个数据整理起来很烧脑,你想先玩一玩再写,这时你就可以设想下因为方案汇报不过关,被老板辞退的场景,动力瞬间就恢复了。
基于欲望和恐惧的不同特点,你可以用欲望来提供长期的动力,用恐惧来提供即时的动力。
当然,除了内部驱动力(欲望与恐惧)之外,你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动力。
比如利用我们天生的从众心理,加入一些圈子共同学习或打卡运动;利用外部的监督,找一个人定期督促自己等。
养成习惯
以上三个方法“以疏代堵、及时调节、找到动力”,都是基于自己不是很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利诱相逼的方式让自己坚持去做一件事或执行某个计划。
其实,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最轻松的方式就是养成习惯。
养成习惯后,你几乎无需意志力的驱动,甚至自己都未意识到就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了。
比如,你坚持一日三餐都用筷子吃饭,二三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这个自控力是不是很惊人呢?
众多文章里推崇的名人自控力爆棚的各种故事,其实很多就是习惯。
因此,对于你想长期去做的事,在确定了这么做值得后,不要一味想着靠自控力来坚持,而是尝试将它转变为习惯。
转变后习惯后,在其他人的眼中,你就是一个“自控力”爆棚的人了,因为你也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
当然,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因此你要认真选择需要养成的习惯,而且一个阶段尽量只投入在一个习惯的养成上。
小 结
自控力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它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
因为我们的生理机能限制,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自控,各种负面的情绪越压抑反而越会爆发,或者会以各种心理疾病或性格扭曲的方式呈现。
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需要的不是严苛的自控力,而是如何在失控之后快速调节回来,如何合理挖掘各种动力来推动自己行动,以及如何靠习惯成自然来长期坚持一件事。
- End -
招人啦,一起搞事业的那种
阿里精品版权课程加持
你够强,你就来!
点一下,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