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存于世,你不得不警惕的——反社会人格者

2018年新春第三天上午,结束24小时值班,我回家打了个盹。中午睁眼便看到,网媒以及本地微信群里铺天盖地传着一个噩耗,重庆市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副大队长杨雪峰在执行公务时,被凶手刺伤颈部、腹部,不幸因公殉职。 (详见警情通报)闻此消息,我全身僵硬,心口刺痛!现场流血照片不忍直视!不忍上传!

安存于世,你不得不警惕的——反社会人格者_第1张图片

面对民警流血牺牲,我无语凝噎,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无从表达。对于犯罪嫌疑人张某,我有一口老血喷涌而出:“他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 面对民警善意的、以尊重生命为原则的小小纠违,他便杀人报复,妥妥的具有反社会人格。以下科普反社会人格,以供我等群众,认清人渣,谨慎处事。


"良心被狗吃了"这句俗语绝非妄言,这世上确实存在没有良知的人,他们被称之为“无良症患者”,或是“反社会人格者”。

无良症是一种人格障碍,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对于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分辨善恶,也不会对其行为产生约束,是非对错无法让他们在情感上敲响警钟,点亮警灯,更不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敬畏。

无良症患者通常是带着面具出现的,他们隐藏在我们中间。他们有以下特点:

一、毫无悔意,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负责任,易怒,具有攻击性。

二、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三、惯于欺骗操纵他人。

四、行事冲动无计划。

正如网上流传2017年最没品的笑话:陈世锋说他杀人未遂、马蓉说她问心无愧、刘鑫说她没有锁门、黄淑芬说她穷的可怜。背后的故事,无不生动验证了无良症患者的鲜明特点。

反社会人格者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每25个人中便有1个。那么,我们如何理性面对这些可怕的生物?以下有13条自我保护准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痛苦的事实—某些人是无法则的。

2、做判断时从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对方身份的影响。如老师、医生、爱好动物者。

3、当考虑跟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的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4、质疑权威。相信直觉和焦虑的感受。当有人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统治他人、发动战争、施加暴力或是违背良知的事情,请远离。

5、抵御马屁。谄媚就是虚伪的迎合。人都喜欢赞美之词,但给操纵者吹捧,就会做傻事。

6、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反社会人格者,会玩弄人心,会阴谋诡计,有魅力会交际,所以不要分析他们,不要试图在智商上与之一较高下,善意的取笑的冲动也不要有。

8、避开他们,拒绝与之沟通。他们假装受伤,我们想尽办法离开。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加强质疑权威。

10、不要尝试弥补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你欠我的这句话,如同空穴来风。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心或是其他原因,而帮他们因隐瞒真实性格。他们与正常人不同,善于伪装。

12、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人性是一种失败。

13、好好生活是最大的报复。


“有无良知”是区别“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的重要标准。良知是什么?良知是一种基于情感依附的义务感,它为我们的行为定下规则,当我们违反时,良知会对我们施以情感上的惩罚,良知像皮肤、心脏、肺一样天然存在于身上,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的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良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无良知者终被淘汰。事实证明,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正常人通过提升道德和良知,会让生活更幸福。

孔子曰:仁者不忧。为他人着想,求仁得仁,又有何忧?

原你我能规避,反社会人格者带来的风险,并依然坚信,与人良善,终得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存于世,你不得不警惕的——反社会人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