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泽芸:
纳兰泽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期高研班学员,北大博雅元培学院文学客座教授,著有《心有千瓣莲》、《爱在纸上,静水流深》等多部著作。纳兰泽芸从一位童年因病患有严重语疾的女孩经过不懈奋斗,成为登上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高校演讲台的青年演讲者,多次担任全国演讲大赛评委,荣获“十佳青年演讲家”荣誉称号,是《演讲与口才》杂志特聘“全国巡回演讲团演讲家”。
背向大地的爱
□ 纳兰泽芸
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之外的村子里走亲戚。从大路上下车后,是下午两点多钟。到达亲戚的村子,要徒步经过一大片田野。父亲发现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父亲对女儿说,我们要走快点了,天可能要下大雨。
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越来越黑,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箭一样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
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他在对女儿说话的同时,脚下不停狂奔,他知道,在这样电闪雷鸣的旷野中多待一秒钟,就会多一秒钟的危险。
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巨大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他大骇,他知道龙卷风的厉害,他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所到之处,大树齐腰斩断,树皮被剥得只剩白花花的树干,地上的东西被吸上天空,人和牲畜都会被摔死!
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他觉得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的,他知道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然后粉身碎骨!
自己倒没什么,活了三十多岁了,人生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可是女儿啊她才来到这个世界七个年头!
“爸爸,我怕!”紧紧贴着父亲胸膛的女儿颤身叫道。
“乖女儿,爸爸在和你做飞的游戏呢,你不是一直想和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吗,我们现在跟许多小鸟一起飞翔呢,现在紧闭眼睛我们开始数小鸟,一只小鸟,两只小鸟,三只小鸟……”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女儿,我的女儿,他心里痛苦如焚。
女儿还在他的怀里做着数小鸟的游戏,也许此刻女儿看见的是艳阳高照、蓝天白云、柳枝飘拂、泉水叮咚,小鸟啁啾,女儿在即将到来的那一刻将不感觉到痛苦。想到这里,稍感欣慰,同时,泪水滑下他那慈父的脸颊。
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
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滴答流血,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数小鸟数得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
女儿的手一点点松开他的身体。不能再犹豫了,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此刻怀里的女儿正在睡梦中甜甜呓语着。他笑了。
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纤毫无伤,睡醒了还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鸟,真美呀。
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
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父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七岁的女儿现在还不懂。
等她长大了,她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比父亲背对着的大地,还要深沉,还要厚重。
1、
意林:
您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纳兰泽芸:
这篇文章的创作其实源自一个挺偶然的事件。有一次乘地铁,地铁上的车厢电视正在播放一则新闻,说美国佛罗里达州某地突发龙卷风,威力很大,有一位老人被卷到半空,最后却安然无恙地背朝下落到地面上,因为当时在空中的时候,他抓住了一根电线,再从电线上掉下去,所以只受了轻伤。当时我就在心中构思了这个故事的雏形,也算是微型小说。
2、
意林:
你认为这篇文章为何会入选中考试题?
纳兰泽芸:
这篇文章当时发表了十几种刊物,后来又分别被《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转载,入选了很多的选本。我认为这篇文章入选中考试题,是因为它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父爱亲情。而这种舍身忘我的父爱亲情,往往能够打动人心。
3、
意林:
文章入选中考试题后 ,是否会把入选作为创作方向?
纳兰泽芸:
不会。我还是会顺其自然地去创作。虽然受到读者们的厚爱,被评为“全国中高考热点作家”,但是我认为作品是否被选为中考或高考试题,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作品优秀了,打动读者了,自然会受到关注,就有可能成为中高考试题。所以我们作家所能做的,就是写好自己的作品,然后无心插柳。
4、
意林:
您认为近年来中考阅读与写作有什么变化与趋势?
纳兰泽芸:
据我所知,近年来中考阅读理解与作文这两大题型在整张语文中、高考试卷中占据的比分越来越大。所以广大中学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重视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以期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因为阅读理解和作文而扣分太多影响成绩。
5、
意林:
作为中高考热点作家,能对阅读试题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分析预测吗?
纳兰泽芸:
阅读试题占分会比从前更大,趋向于考察学生们的综合理解素质。
6、
意林:
语文为王的时代,语文更注重思辨性和扩展型,对此有什么建议?
纳兰泽芸: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析是“语言和文字“的简称,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基本的交际工具,一个中国人,如果学不好语文,将来无论在口语表达方面还是书面表达方面都会很吃亏。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一方面让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使语文更注重思辨性和扩展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和运用,不是为考试而读,更不是为了升学而记,这样我们学习好语文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修养提升,甚至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都字字珠玑。
7、
意林:
许多中学生虽然阅读了很多书籍,但是写作时依然不知道写些什么,您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与写作脱节这一现状?
纳兰泽芸:
读了很多书,写作时依然不知道写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践不够。
好比是学游泳,你在泳池边哪怕看别人游泳看十年,如果你自己不亲自下池去学习、去实践、去扑腾,你一辈子也学不会学不会。
写作也是这样,哪怕里看了几百本书,但是你不提笔去写、去练、去实践,你也不可能学会写文章。
曾有位老艺术家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个人觉得写作也是一样。应该像老舍那样,有事没事一天至少写它五百字。就我自己而言,我也几乎每天写上千把字,不多,但这是一个积腋成裘与实践积累的过程。
8、
意林:
对中学生阅读,您有什么建议?
纳兰泽芸: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对于中学生阅读是大有裨益的,高度发达的资讯为中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可供阅读和思考的资料。但凡事具有两面性,资讯高度发达的同时也难免会泥沙俱下,所以要学会辨析良莠。
个人认为中学生阅读还是要多读经典作品。那些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淘下来的精华,多读读对自身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9、
意林:
您从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是受到哪个人(或哪件事)的影响?
纳兰泽芸:
对文学产生兴趣的时间,大概要追溯到上学前了。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那时村里没有幼儿园),但我的哥哥已经上学了,我常常拿着他们的语文课本认字,读“春天来了,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那时候就觉得认字真好,读课文真美。
到真正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我的作文就自然地常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和讲解。
10、
意林:
中学时代的您是作文高手吗?您的写作之路是从何开始的,做过哪些准备呢?
纳兰泽芸:
“高手”谈不上,算得上优秀吧。记得每次语文考试我都会把卷子翻过来看一下作文题,然后边做前面的题目边构思作文,等到前面的题目做好了作文也构思好了,接着就马上动笔写作文,所以我考语文速度非常快。
真正勉强称得上“写作”,大概是后来读师范院校那段时期了。当时学校里有一个校刊,名叫《泮月》,我做了副主编,然后经常为了补补版面的白就写点小文章或小诗发表在上面。那时候的小文章如今看起来非常稚嫩,但我觉得也是珍贵的,人总要一点点成长与成熟,文章也是一样。
学校里有阅朗室,周末的时候我常去看书,我发现有些报刊杂志里的文章自己似乎也能写,就记下地址(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箱),写好文章后就寄给那个地址。一来写和寄都不多,二来那时也不懂得研究报刊杂志的文章风格,写好闭着眼寄出去,所以往往都是小鸟出笼,有的去没的回。
记得有一次收到《中国青年报》的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竟然是文章发表的样报,而且随样报还附了编辑的一封信,编辑说文字不错,好好努力,常来稿。当时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过了一个多月后来了稿费竟然有二百多块钱,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大钱了,同学们嚷着请客,我和一个同学在校门口小店买了几十只雪糕,把小店的冰柜都搬空了。
11、
意林:
您如何寻找写作素材?没有灵感的时候您会逼着自己写东西吗?
纳兰泽芸:
关于写作素材这方面,个人觉得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书”的故事就可以说明一切。陶宗仪考进士落了榜,回家乡边干农活边教点书。干农活累了,就在田埂上看书,看了一会书他就扯下身边一棵大树的叶子把自己的心得和最近耳闻目睹的事情都写在树叶上。回到家里,把树叶装进瓦罐里密封埋在房后,如此十几年后,他竟积了几十瓦罐“树叶书”。后来他将这些树叶书编录整理,竟编成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事实上,积叶成书的故事也就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素材搜集方法,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写作不是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素材的眼睛。
没有灵感的话,就会在电脑或白纸上随意地涂鸦,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2、
意林:
您从2010年年底才开始真正提笔写作,相比先您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写作的作家来说,已经是“后来者”,请问你何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
纳兰泽芸:
虽然我的起步时间晚,那也只能说是“写作”时间稍晚,并不代表“积累”时间晚。
在上海的头几年,的确很辛苦,甚至用“艰辛”二字也不为过。那时候脑袋里只有“生存”二字吧。我要考虑着如何才能在这个城市生存下来,如何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我不愿做一个匆匆过客。所以只能把“梦想”暂时放进公事包。
然而幸运的是,即便如此,我也从未停止过坚持读书。那些年,虽然没有静下心来写作的时间和空间,但在零碎时间里,诸如上下班路上、拜访客户的路上、出差路上我读了不少书。我想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积淀”吧,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13、
意林:
您认为写作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为了中考、高考作文得高分吗?)
纳兰泽芸:
个人认为中学生学习写作不仅仅是为了中考、高考得高分,当然,这的确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写作,事实上也是一种心灵的诉求,精神的表达。
14、
意林:
您认为中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请给出建议。
纳兰泽芸:
像沈从文那样做到“四多”——多读、多思、多寻、多写。
多读好书,多思考问题,多搜寻素材,多练习写作。
沈从文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青年,到最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
15、
意林:
目前为止,您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在于什么?
纳兰泽芸:
应该是“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这一点吧。
16、
意林:
您对中学生有何寄语?
纳兰泽芸:
用朱熹的《偶成》诗与中学生朋友们共勉: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珍惜时间。不仅在求学期间,珍惜时间的理念应该贯穿今后人生的所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