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导语
漫长寒冬已然过去,春回大地万物苏生。在这段的特殊的日子里,无数女性展现了她们的坚守与担当,砥砺前行,只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三八”妇女节,东风日产骐达以“致最美的您”为主题,向无数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照顾家庭的女性同胞们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本文主人公燕小六,是众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媒体工作者、志愿者和千千万万坚守工作岗位和家庭的女性代表之一,正是一个个她,撑起了这个社会的“半边天”。
3月3日:《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3月2日:《印尼为什么很少新冠病毒感染者?境外确诊病例竟然比国内的多!》
3月1日:《新加坡"佛系防疫",为什么能控住疫情?》
2月28日:《新冠侵入47个国家,8万余人感染!WHO呼吁“向中国取经”》
2月27日:《意大利7天疫情暴发,己输出10余国,“1号病人”牵连5万人……》
2月26日:《仅7天,韩国确诊病例破千!首尔飞南京航班上3名乘客发烧》
2月25日:《日本正在重复武汉曾经的错误?讳病忌检,患者上网求救……》
2月24日:《“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已难以避免!”韩国、意大利、伊朗疫情升级》
几乎一天一篇,每篇两三千字,十余篇10万+,点赞和评论数百条,这是燕小六从1月21日到现在的工作状态。
“一直到3月7日,终于能休周末了。”燕小六说,“我们在2019年12月31日开始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整个团队从2020年1月21日后持续做专题,并启动24小时轮值班机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月10日前后。之后24小时值班虽然取消,但日常工作节奏依然非常快。”
燕小六是“医学界”的助理总编。80后的她,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医学健康新闻报道行业,先在“生命时报”工作十余年,后转战“好大夫在线”,2016年底,她入职“医学界”。
因为老公被外派,2019年1月,他们一家三口移居马来西亚。虽然她承担了照顾孩子(6岁)的主要任务,而且又是异地办公的状态,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她的工作表现。去年一年,全年采编稿件234篇,策划、执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等培训12场。
这在有人帮忙带娃还每天累劈了的我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她说:“职场妈妈带娃,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有我自己的时间表,孩子有孩子的时间表,只要将两个时间表匹配在一起,找到契合点,就可以做到带娃工作两不误。”
燕小六说,春节前后刚好国内新冠疫情大暴发,也是孩子放假时。她每天6点起床,收拾好孩子、准备好早饭,7点半开始浏览新闻,9点选题会。然后是找资料、写稿。
孩子已经适应妈妈在家办公的状态,在她开电话会议或写稿时,孩子会自己玩。听到妈妈说“今天就这样吧”,孩子偶尔会凑到手机边,和大家说“再见”。交掉稿子,两个人会一起打扑克、拼乐高、讲故事。“放假一周,孩子打升级,已经能秒掉我了。”她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吧!我无比羡慕,但也深知,每一个安全感满满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高质量陪伴的家人。
“因为我在海外,看外媒比较方便,因此每天需要大量阅读,做关于外媒的疫情信息汇总,并通过我的报道,把有用的信息筛出来,对网上的不实信息进行辟谣。”燕小六说,医学界是聚焦于医学类的专业资讯平台,报道切入点与社会和新闻类媒体不同,会更关注疫情和治疗进展、病例分析和公共卫生问题。“只要国外顶级学术期刊,如大家熟知的《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发表相关论文,学术部的同事会马上跟进,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解读,让更多的医生和普通民众了解疫情的进展情况。”
比如,1月26日,“医学界”发了一篇题为《武汉肺炎疫情信息公开疑云:“病毒能人传人”为何被严重延迟披露?!》的文章,文中称,1月24日,《柳叶刀》刊登了两篇来自中国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研究论文,一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武汉市卫健委1月11日公布的41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另一篇则是港大深圳医院1月10日收治入院的一起家族群聚性肺炎。
通过对于《柳叶刀》那篇论文的解读,文章提出质疑:“2019年12月1日发病的首个病例并无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为何1月20日才通过钟南山院士确认人传人?”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未解之结。
燕小六说,除夕那天,她是和爱人公司的200多人一起吃年夜饭,但那顿年夜饭,她吃得三心二意。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拿手机不停地刷新闻,同时在工作群里跟同事们讨论选题。还得分一只眼睛,照管在一边跑来跑去的孩子。
“在马来西亚办公最大的不便就是,本地经常限网速,4G跟国内的2G体验感差不多。早上开选题会的时候经常会掉线,影响沟通效率。”燕小六说,她们40多人的内容采编团队,男生有5个人,其中1/3已婚有娃,每次开“网络”选题会时,都能听到孩子“喊妈妈”“求陪玩”的声音。很多人都是一边带娃、一边工作的状态。
事实上,不仅仅是“医学界”的团队,这次疫情报道比较突出的《财新》、《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同样是女性“能顶半边天”。武汉封城后,一张《财新》派驻武汉记者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刷了屏——在汉口火车站这个庞大建筑的对比下,四个女记者的身材显得更加娇小,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写出最棒的报道,打动无数人。
据悉,1月21日晚,《财新》便派出副主编高昱、首席记者萧辉抵达武汉,同时调动37名记者,在5个国家10个城市同步联手采访。其中,以“新冠病毒何以至此”为专题的4万余字全景调查报道,更是良知和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让人拍手称绝。
甚至有人说,这场疫情中,最敢发声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一个是作家方方。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让人们了解封城后的武汉的真实情况,无愧于“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者”的称号。
燕小六说,近年来,女性在整体医疗行业中的从业占比,一直在上升。2015年7月有数据显示,上海女医师达42192名,占在沪注册医师总数的50.16%。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官宣2010级-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数据,称在校男女生比为1:0.618。该校老师评论,能达到如此黄金比例,医学院的女生数量功不可没。
而在此次奔赴新冠肺炎一线的医护队伍中,女性的占比非常高。护士自不待说,基本全是女性;但女医生也很多,因为这次去一线的主要是内科系统,如呼吸、危重症。相关科室的女医生比例较高。我有很多医生朋友都去了武汉一线,她们真的非常累,也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苦,但幸运的是,她们都好好的,这是最重要的。”
据统计,目前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共25633人,其中90%以上为女性。
近日,一本名为《妈妈要去打怪兽》的讴歌一线医护人员的主题绘本一经推出,立马成为抗疫作品中的爆款。向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女性致敬!
这一个多月来,我们看到很多刷屏的照片,其中有躺在病床上抱着父母照片的小孩,有女护士摘下口罩时的勒痕,有女医生与前来探班的孩子的隔空拥抱,有流着泪与孩子道别的女兵,有在得知母亲过世后泪如雨下、向家的方向三鞠躬后继续抢救病人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也有70多岁还奔波在抗疫第一线的李兰娟院士……
每个故事,都让人泪目;她们每个人,都称得上感动中国的人。
燕小六说,做疫情报道这一个多月来,她每天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或骄傲、或沮丧、或难过、或焦虑,而真正能让她感知温暖的,正是那些平凡而勇敢的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而为疫情奋笔疾书的每一个记者,又何尝不是“凡人中的英雄”呢?
以及,那500万身处疫情中心漩涡的支棱棱、活生生、爽脆脆的武汉女性。她们外表刚硬、内心柔软。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听了很多关于她们的故事。正是她们,让封城40多天的武汉,依然充满人间烟火气。
把最美的祝福送给你们,祝你们节日快乐!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