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冠肺炎最为猛烈时,一支来自南京的医疗队进驻武汉同济医院,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战役。与此同时,本刊编辑陈玮曦带着摄影机走进重症病房,记录下了医生和病患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
从今天(3 月 9 日)开始,时尚先生将联合腾讯新闻,连续发布系列纪录短片《武汉·重症区六层》,敬请关注。本篇为先导图片故事。
接管武汉同济光谷院区 E1 区 6 层的医疗队,由南京鼓楼医院以及六合、高淳分院的医护人员一起组成。在安装完心电监控、呼吸机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医护人员比出 ok 手势,准备开始收治病人。光谷院区有 17 个病区,分别由来自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六个省市的 17 支医疗队管理,共计 850 个床位,全部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每个病区有 50 张病床,配备 130 个医护人员,其中医生 30 人、护士 100 人。
病房门打开的瞬间,患者们迫不及待地进入。为保证患者安全有序的收治,医护人员一一询问患者身体情况,并安排床位,同时还要不断安抚患者的情绪,维持现场秩序。当晚,在经历一番鏖战后,44 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 3 小时内全部顺利收治入院。
一天深夜,爷爷的病情有变化,奶奶竟然敏锐地感觉到了。一位护士提起这对老夫妇时说「在这样的时候,『爱』这个字被放大了」。目前爷爷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病情趋于稳定。
一位近 80 来岁的老年患者跑出病房,医护人员上前安抚,将其劝回房间。医护人员不太能听懂他的话,最初以为他只是想回家,后来经过观察,判断老人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酒精中毒性脑病,意识有障碍,医生对其进行了合适的药物治疗,护士也尽其所能的给予照护。
在病床上,周阿姨说起自己的经历失声痛哭,泪水浸湿口罩。她和父母三人被感染,丈夫和孩子被隔离。患有帕金森常年瘫痪在床的 77 岁母亲已经于家中去世,81 岁的父亲被收治在同一家医院的另一个病区,由于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无法联系。父亲患有糖尿病,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周阿姨十分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护士长解释,在疾病心理学中,她反复擦拭清洁房间是某种逃避机制,以机械重复的行为逃避心理创伤。随后,在护士长的帮助下,周阿姨终于和父亲联系上,才得以安心睡下。
这名患者反复向旁人展示舌苔,他觉得自己舌苔异样,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征兆,非常焦虑。医护人员向患者解释这是口腔溃疡,给他安排了药物,并把饮食调整成了半流质。特殊时期,身体上细微的变化,都会引发患者的心理波动。
刚刚入院的患者背后,贴着一张写着「确诊病人,请远离」的纸。该纸条为患者孙女所写,善意提醒旁人远离避免感染。疫情到来,人与人之间都在保持安全距离,但同时也激发了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后来该患者安置妥当后,医护人员便将该纸条揭了下来。
医护人员将病房内的电视特意调到了综艺频道,尽量避免病患接触到疫情相关的新闻而刺激情绪。在治疗阶段,与疫情相关的新闻「隔离」,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情绪,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尽管同为病人,但因病情轻重不同,也会担心交叉感染加重病情的可能。因此邻床病人交谈时都会拉上帘子。
病房的玻璃上贴着福字窗花,一名病人站在落地窗前向外望去。
「周黑鸭」、「盐水鸭」,它们分别是武汉和南京的特色食品,在这里它们有了另一重表意:一座城对另一座城的奔赴驰援,守望相助。
护士邢玲将两个女儿的名字写在胸口,并写道「妈妈爱你们」。自疫情发生后,女儿就一直在爷爷奶奶家,邢玲从大年初三到现在一直都没见到她们。她说大女儿四岁半,懵懵懂懂地知道妈妈是去武汉「打病毒,打怪兽」了,二女儿两岁半,不清楚妈妈去做什么,但是一样很想妈妈。
情人节当天,护士周云的防护服上写着「情人节快乐」「爱你武汉」。周云说她从小便有一个英雄梦,经常梳起辫子想象自己是花木兰。如今驰援武汉,一线抗疫圆了她一直以来的英雄梦。
高感染风险下,医护人员在工作结束后都会用酒精棉签对眼部进行仔细消毒。对感染的恐慌如影随形,只能用尽可能周全的防护和细致的消毒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口罩、防护服在医护人员的脸部留下的勒痕。除此之外,穿上防护服后不能轻易喝水、上厕所,也是医护人员要克服的困难。不透气的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往往汗湿全身。
清晨六点,医疗队员便坐上大巴,从酒店前往 10 公里外的医院。他们都是非常熟识的同事,在大巴车里却交谈不多。不久后,他们将开始新一天高强度的救护工作。
医疗队员坐大巴车前往医院,车窗外掠过的行道树有着好看的树影,枝头已开始吐露春意。
先生在场 |疫情系列报道
疫情之下,每个“普通”故事背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