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会觉得玄武门之变是十分残忍甚至觉得李世民丧失人伦,残杀兄弟,可是在史学家眼里,虽然惋惜李建成,但都认为李建成比不上李世民,并且肯定李世民的做法,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继续仔细分析。
一、史学家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
旧唐书对李建成的评价很低,觉得李建成与秦二世、隋炀帝相比,都比不过,这个评价我们姑且不说真实与否,但是可以说明史学家对玄武门的正义性还是表示支持,并没有觉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有太多过错。
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
旧唐书成书较早,我们考虑到当时李世民有看起居注并且修改的不良行为,我们就不继续深入分析,接下来看看资治通鉴又是怎么评价的。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九年》
司马光对李建成表示惋惜,也对李世民表示支持,从上边史学家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玄武门之变或者李世民本人,其实史学家都是支持的,为何会如此统一呢?我继续分析。
二、为何发生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之变前,我们要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李渊在最开始与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时候,就已经答应以后统一江山让李世民做太子,结果后来真的统一之后,又让李建成成为太子,实乃言而无信,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怪罪李渊。
李渊也觉得对不起李世民,在职位以及各种头衔上尽量满足李世民,还专门为李世民独创了一个“天策上将”,这个职位自李世民之后再无人敢用,足以见得其多么权威。
因为李渊对李世民的弥补,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带兵打仗,在那种刚步入正轨的国家,一个拥有军中威望的人显然是比一个专门进行文治的李建成更加得人心的。所以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逐渐产生隔阂,而一切隔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权力。
在权力面前,他们都迷失自己,除了这哥俩之外,还有很多支持他们的党羽也迷失自我,大家一致想得到的就是权力。由此双方之间的争夺越来越白热化,李世民与李建成两人在中间十分为难。
后来两党分化,斗争激烈,有人建议彼此除掉对方,最开始建议的就是有先见之明的魏征,当时他在李建成麾下,他几次建议李建成将李世民除掉,可是李建成与李世民还是有兄弟情义的,当然不可能这么狠心。
后来一个关键的人物就出现,那便是李元吉,可以说在加剧李建成与李世民关系的过程中,李元吉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总是能够帮助李建成做一些杀人放火的决定,尤其是在刺杀李世民这件事情上,李元吉更是相当积极。
他的积极是有原因的,谁不想在皇权这里分一杯羹呢,李元吉也如此,所谓渔翁得利就是这个道理。在李元吉的策划怂恿下,李建成先后几次对李世民下毒手,一次是刺杀,一次是毒酒,还有烈马,都没有除掉李世民。
之所以这么多次没有除掉李世民,也是李建成良心发现,没法狠心下毒手,所以事情总是点到为止。最后李渊觉得两人斗争过于严重,开始出面干涉,对李世民权利进行削夺,因此引起新一轮的斗争。
李世民的部下觉得再不拼一把就没有机会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建成,当时李世民也不忍心。
在后来得知李建成与李元吉居然还设计了一个昆明池兵变等着自己,李世民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在这种艰难抉择之下,他只能选择殊死一战,用所有身家性命与李建成赌一次,这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最后李世民赌赢了。
要是李世民输了,历史将改写,要是他不发起玄武门之变,进一步昆明池兵变李世民也会被李建成与李元吉所杀,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做出李世民的选择,何有违背人伦和不道义之说?
结语
倘若李建成当上皇帝,一是优柔寡断,二是有李元吉作梗,唐朝很难发展成李世民带领下的样子,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玄武门之变毫无疑问是一场值得被纪念的正义性政变,根本不该被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