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姐成长课】不吼不叫做和善而坚定的父母

【游小姐成长课】不吼不叫做和善而坚定的父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游小姐成长课】不吼不叫做和善而坚定的父母_第2张图片
听书笔记

      我们也听过许多关于育儿类的书籍,樊登老师说这是最仁慈的一本书,因为它既不让父母羞愧,也没有试图说教,只是教你追踪吼叫行为,理解吼叫原因,明白自己与孩子气质的区别,提供减少吼叫的策略。

【小时候来自父亲的吼叫】

小时候看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小丸子的妈妈就经常因为小丸子赖床发飙,妈妈的声音从温柔,耐心,平和,转变成不耐烦,暴躁,愤怒。甚至最后动起手来。

而我在住家的一段时间里也是依靠判断老爸的吼我的分贝,和脚步远近的声音来决定自己应该不应该起床了。这种依赖一直到,自己离开家开始住校,学校抓得严,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不行动就会有后果等着你去承担。也许这么被迫地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观念。有事再早都能起得来。

  我一直觉得吼叫是无能的一种表现,因为无计可施所以选择用高分贝来呵斥对方,以为这样至少在气势上可以镇住对方。

  【吼叫的深层原因】

要说从何时开始理解父母,应该就是自己也当了父母,感同身受其实对于局外人来说很难做到的。自己切身去体会了才明白。然后无论是自己的吼叫还是别人的吼叫,理解吼叫的原因真的非常重要

1.代代相传。

我父亲算是一个比较爱吼叫的人。特别身体不适的时候,当然随着年龄增进,也改变了许多,但是母亲反倒从以前就沉稳许多,甚至儿时很多我以为不可原谅的事,通通在母亲那得到接纳。也许是这样的综合,我自己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吼叫特质

但是每次儿子弄疼了我,我就比较容易大喊一声,先生说我反应过激了。我自己也会反思,但是疼了愤怒就不自觉被点燃。所以每次儿子哭闹,或者入眠前乱踢的时候先生就会提醒我要躲开一点。

2.迁怒于人。

  在孩子面前我们是安全的,所以总有家长在别处受了气就不自觉地把火转移到无辜的孩子身上

愤怒需要被觉察,了解你的愤怒,谁真正惹你生气,以及选择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才能够帮助你停止吼叫。

3.吼叫导致虐待。

吼叫会引起大怒,而大怒往往会失去理智,这也就为什么会有些父母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了。

4..藏在愤怒下的感受

大吼大叫的时候我们的智商为零,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感受自己的情绪,找到自己的情绪出口。任由愤怒扩大到掩盖了其他的情绪。

5.健康状况。

印象深刻,有一次在小区附近,一个大妈背着孙子,小孙子在背后哭。大妈一边来回走动,一边冲孩子吼叫,骂了很多不堪入耳的话。大妈身子瘦小,一直背着个孩子确实体力上会有些不支。

回想自己带孩子,当睡眠不足,孩子又哭闹要抱,要带出去玩的的时候也是一样觉得很崩溃。

也因为知道带孩子的辛苦所以基本都是选择自己带孩子,极少让长辈带

【带上气质的眼镜去认识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生气质,对于这一说法,我最初的认知是来自《心理营养》这本书,但是它对气质的分析太过深入了,反而不如《不吼不叫》中的这9个维度的概括理解起来简单。但是这确实让我从孩子很小就有了气质这个概念。

每个孩子气质不同,每种气质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说。让孩子成长成他原本的样子。这也算对自己的一种释然,因为这样就不会刻意要把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做对比。

【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追踪自己的吼叫,以前有过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日志也好,微博也罢,好像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倾听者,静静地敲打下烦忧与愤怒,随着一段段文句的行成,不好的情绪也会慢慢被抚平

书中提到的就是让我们去把愤怒的事件记录下来,当时的反应,回应,后续的情况。。。。。一系列的记录方式,这确实让我们的记录更有方向和科学

自我同情,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问题,接纳自己。即便是犯了错的自己同样值得被爱,值得被自己爱,也值得孩子去爱,得到改进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


Abcde法则,4C法则,这些都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到如何停止吼叫与孩子真正地联接。

加入樊登读书会的好处就是如此,一本厚厚的书,40分钟把精华和主要内容都给陈述出来了,遇到问题的我们,打开App随时都可以开启补课模式。

做智慧型,成长型的父母,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游小姐成长课】不吼不叫做和善而坚定的父母_第3张图片
一起加入樊登读书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小姐成长课】不吼不叫做和善而坚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