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黑龙江支援湖北孝感医疗队返程,一名队员乘坐大巴离开汉川市,不禁落泪。(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图)
全文共366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2020年缓缓滑向3月,武汉迎来了安静的“樱花季”。绽放在武汉肩头的,是樱花,亦是生命。微博上,有人诉说着樱花带给自己的力量,也有人抛出自己曾经与樱花的合影,想念着曾经种种唾手可得的日常。
2020年3月中旬,中国344支援鄂医疗队陆续凯旋。湖北各市市民夹道十里送别,汽车鸣笛声、感谢声成为湖北省两种最响亮的声音。
“不止是我们在武汉救助他们,他们也在时时刻刻温暖我们,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是武汉人感恩的心。”一名援鄂医疗队队员泣不成声。
2020年,湖北承受了太多的悲欢,包括医护人员在内,千千万万的“逆行者”在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在他们的身后,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救援,等待救命,等待回归日常。
▲ 2020年1月28日,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的框架结构已经逐步搭建。(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2020年2月3日,火神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当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李岩教授的团队筛选出五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此前,“武汉封城”让李岩认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他片刻也坐不住,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韩大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刘冰,探讨药物筛选的可行性。
药物得以应用于临床研究,首先要考察“对人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疫情下,人们与病毒赛跑,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快速应用于临床”的捷径是从现有的上市药物中筛选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老药新用”成为首选。
1月28日,包含专家、学生、工程师在内,来自天南海北的18个人一拍即合,成立研发小组,开始病毒药物的筛查工作。当日,李岩团队通过华中科技大学校方与华为云取得联系,希望获得AI与鲲鹏集群的资源支持。第二日,所有计算、技术支持便全部就位。
在进行活性实验筛选之前,计算机辅助是药物筛选的第一阶段。
通常情况下,药品基于百万级的药物分子库,进行计算机虚拟筛选,30天左右锁定部分品类。李岩团队在对8506种已有药物进行筛选之外,还针对UniChem小分子库进行超过1.6亿化合物分子的筛查,集群算力、分子库均是过去的数倍。
尽管如此,依靠华为云EI医疗智能体平台,他们在通过上千万次的模拟计算后,1天之内便完成了初筛。
与此同时,李岩团队构建出新冠病毒AI体外感染模型,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多个靶标蛋白,进行反复优化、再次筛选,最终筛选出十种准确率较高的药品进行活性实验。“AI技术更多的应用场景是对药物分子进行建模后预测它的药物属性,这并非是一组简单的程序代码。”
“活性实验”更像是药物与病毒之间的一场决战,几轮交战后,明确能够杀死病毒,或抑制病毒分裂繁殖的药品才能够进行临床试验。
疫情爆发后,人们一直在等待“特效药”。
团队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彻夜难眠,他们的初心很简单,为医护人员、制药企业、研发机构提供方向,但保障准确性的同时,“速度”在无形中捆绑了团队的每个人,对他们来说,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挤出的每分钟都意义重大。
2020年2月3日,全团队奋战一周,终于发现五种药物可能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效。——这是AI技术为2020年按下的快进键。
加速诊断、加速治疗、加速研发、加速康复……“快”是人们逃离灾难的出口。
2月10日,新冠肺炎的诊断环节也开启加速度,AI被应用于CT影像诊断中。CT影像诊断原本并不足以确诊病例,但此前一周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改变了这一现状,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新冠病毒临床诊断标准,仅限湖北省。
影像医生压力骤增——新冠肺炎变化快,短时间内需要多次复查,因此他们不只筛选确诊病例,而是面对的是每一个与新冠肺炎相关的人,同步监测已经确诊的病患。
上述诊疗方案发布当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老师白翔、许永超联系华为云团队,提出研发“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以下简称“AI影像系统”)”的想法,一周后,这套系统落地各大医院。
相较于传统CT影像诊断方式,AI影像系统将诊断时间从半小时缩短为“秒”计,并能够帮助医生判定新冠肺炎早期、进展期与重症期病患。
对影像医生而言,“时间”的宝贵在于,“诊断”是第一步,也将影响之后的每一步,多发现一个确诊病患,便能够多一份救治的希望。
当疫情带来的恐慌消散,人们重新审视“技术”的意义时便会发现,在时间与生命的重量相当的时光里,“技术”会悄悄按下快进键,缓解每一份焦心的等待。
2020年缓缓滑向3月,武汉迎来了安静的“樱花季”。绽放在武汉肩头的,是樱花,亦是生命。微博上,有人诉说着樱花带给自己的力量,也有人抛出自己曾经与樱花的合影,想念着曾经种种唾手可得的日常。
每个人都在等待“摘下口罩”,阿不杜拉·黑孜尔也不例外。他期待再次见到伙伴,期待肆无忌惮的在校园内奔跑。他是中国西部地区阿瓦提乡中心学校的学生。一个多月前,他在手机屏幕前参加了学校的开学典礼和升旗仪式,这是他第一次体验“云开学”。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疫情更像是一场考试。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节延期开学的通知》后,中国各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延期开学,但“教学”却并未推迟。
2月10日,中国西部地区42所学校校长同步上线,会议由当地教育局局长徐红组织,主题是“线上授课”。
4天后,当地6000多名老师、教务开始接受线上授课的培训。3天几十场培训会冲击着从未接触过“线上课堂”的老师们——他们内心一片慌乱,部分偏远地区信息化较差,连互联网都很少接触,“线上课堂”则更为新鲜、充满未知。
2月17日,当地各小学“云开学”时,乐课网员工黎雪在电脑前待命到第二天凌晨。为了保障能够顺利上课,黎雪在凌晨一两点“下班”已经是常态,不止她,团队里“不乏怀孕8个月的孕妇”。
最初,乐课网并非第一选择。当地前一个合作平台容纳人数较少,无法实现远程互动,为保障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库尔勒实验中学校长选择更换平台。“我们的后台是华为云在提供技术支持,10万人同时开课,完全没问题。”黎雪的话,让库尔勒实验中学校长安了心。
3月16日,当地高三、初三及中职学校毕业班的2万余名学生返校报到。库尔勒市实验中学也迎来本校的高三、初三学生,学校的两个校门分设了四个通道,铺设消毒毯,通道口的桌子摆放着口罩、测温枪、消毒液、洗手液……
小学生阿不杜拉·黑孜尔还未获准返校,“空中课堂”依旧是他上学的唯一途径。屏幕前的黑孜尔每天准时打卡,听着老师的讲授从话筒中传来,他一笔一画地在书本上做出标记,一丝不苟。
年幼的他无比想念校园和朋友,却依旧懂事安静地待在家中。一如世界卫生组织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的话,“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绝对驱动力,清楚自己在疫情中的角色,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3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宣布,18日,中国首次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尼尔·波兹曼曾在书中写道: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的确如此,技术没有属性、无分善恶。它的温度由人决定——陈衡舟、李岩、黑孜尔、黎雪……因为有他们,技术便有了温度。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