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1张图片

-1-

美食类节目在网上大热还得从2012年开始说起。

之前在中国并不是没有美食类节目,但大抵是因为大家被天天饮食这种厨房类节目洗脑了,电视和网上基本所有关于美食的视频都是教人做菜。

2012年,一位叫做陈晓卿的导演用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了这个现状。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2张图片

其实当时,大家并未对这样一部纪录片抱有太多期待。又是放在二套播,又是冷门的纪录片题材,播放时间还是在晚上9点——那正是电视剧的黄金时间,没有人会去专门看一部纪录片。

可,还是火了。

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平均收视率有0.5%,第四集的收视率有0.55%

“超过了同时段的所有电视剧,基本和BBC的那些纪录片差不多了。”总导演陈晓卿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语气平淡,可依然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自豪。

《舌尖上的中国》的爆红是从网络开始的。第一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刚刚播出之后,立刻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爆红。当时的和菜头发布了一条微博:

通缉令:

现通缉捉拿饭最鲜一人。姓名陈晓卿。主要饭醉事实:携众秘密制作美食饕餮大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午夜播放,影响无数节食空腹减肥熬夜男女,陡增半夜社会不安定因素。

该片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色香味形,扑面而来,诱惑之力难以抵御。解释男女,掩面午夜,硕胖之人,仰天狂欢。

和菜头一向挑剔,可这条微博却难掩欣喜之情。

到了《舌尖上的中国2》出来,和菜头更是专门写了篇文章说陈晓卿。文章题目直接就是《饭醉通缉令:陈晓卿》

而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和菜头自来水,《舌尖2》和《舌尖1》刚出来时候不一样,还没播出就被几家大的网络平台抢了版权。

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收视率远超同时段的所有节目,不算整个网络平台的观看量,收视率达到了2.57%

或许下面这个例子更加直观些——《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的那阵子,我宿舍那位一天在召唤师峡谷奋战25个小时的重度网瘾舍友,会在九点左右准时退掉游戏,拿出准备好的泡面和火腿肠:

“你们都他妈别说话了,《舌尖2》要开始了,还不过来看!”


-2-

《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的是一大波美食类节目。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美食类节目大有可为。于是各家电视台同步发力,推出了一系列美食类节目。

与此同时,一帮著名的老饕和名厨也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但是,无论是买进《地狱厨房》模式的东方卫视,还是央视自己推出的《厨王争霸》都没有真正达到《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度。

而2017年,陈晓卿从央视离职,这也表示《舌尖上的中国3》可能遥遥无期。

但真正悄然而起的是另一股势力——美食类UP主和直播,而一般看这类视频的朋友都会称他们为吃播

提到吃播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木下佑哗。这个出生于1985年的女生是目前日本在YOUTUBE上最红的视频up主。当然,她有一项天赋旁人难以企及——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胃王。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3张图片

木下佑哗最早出名是在日本的综艺节目上。她最早是在便利店工作,由于参加大胃王比赛而逐渐被人知晓。可那个时候的木下佑哗还不算出挑,因为她在大胃王的节目里并不算特别能吃,也不算特别好看。

情况发生转变依然是在网络上。2015年6月2日,木下佑哗第一次在YOUTUBE上吃下了3公斤炒面,这个视频立刻爆红。而各种不可思议和伴随赞美而来:

“她为什么这么能吃?”

“她究竟能吃多少?”

“她为什么吃的这么多还这么瘦?”

“仔细看看,她吃饭挺可爱的。”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4张图片

猎奇和质疑纷涌而来。可过了不久,大家都习以为常。之后没有多久,木下佑哗在网上吃饭的视频被字幕组搬运到B站上。现在点开B站里木下的视频,已经满屏幕都是:

“木下真美。”

“承包我老婆!”

木下的爆红成为了一个现象。在日本,有社会批评家刻薄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阶级固化的(日本)当下,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恐怕只能拼命吃东西了。

随即,网络上开始引发了一波吃播热潮。中国版本的大胃王木下也应运而生,许多吃播都把自己能吃作为卖点来自我营销。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5张图片

可毕竟人人都不是和木下一样天赋异禀——木下的胃壁比平常人要厚实很多,所以能吃下一般人五六倍的东西。有些UP主吃完之后为了保证身体不发胖,往往是采用催吐的方式来保证身材。

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种类型的“吃播”的探索和出现。

开箱类吃播就是。这类UP主会买或者通过一些其他途径,来获得一些比较流行或者奇特的食物,一边吃一边和观众分享自己吃的感受。受这类UP主的崛起,自热火锅、单兵军粮等都变成了热门产品。

还有一类就是自己做饭自己吃。在B站上,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UP主就是这样,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自己找食材,再一口气吃掉。在快节奏的当下,绝大多数人不能有这么多时间去处理食材,最终却只是为了吃上一口热腾的饭。

“从他身上能感受到那种对于美食真切的热爱。尤其是他在冰天雪地里,一个人吃烤肉的那个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我也很向往那样的生活。”

另一个也关注了这个UP主的朋友这么和我说。


-3-

“不忙的时候我都是九点多到家,然后一般都是还没吃东西。”

“我是一个对吃不是很挑,一般就是一家店能吃一个月的那种。有一次,我在公司楼下的米粉店吃了一个月的牛肉河粉之后,老板娘把我拉到一边和我说:’你别老吃我们这个,不健康的。’”

“但是没办法,工作挺忙的,压力也大。一个人晚上经常是点外卖解决。”

“一般就是这个时候会看吃播。看他们吃就觉得很香啊,也能听着他们说的笑话笑一笑。更多的是觉得有人陪自己吃饭吧。”

在我问起为什么会喜欢看吃播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用微信和我倾诉这些。她一人在北京工作,从事互联网行业,压力大节奏快。而像她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当下的年轻人往往面临着比之前更多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们不再能以精致的要求去对待饮食。一个人吃饭变成了常态,而这个时候,吃播恰好能填补一人吃饭的孤独感。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6张图片

在几年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单身料理》。在文章里,我提到了一点:在日本有一种饭叫做单身料理,一般是类似盖浇饭这样的快餐。往往是工作到深夜的上班族来吃。大家匆匆吃完自己碗里的饭,然后再去投身到工作中。

几年之后的中国正在和日本越来越类似。每个人都变成了“孤独的美食家”吃饭这件小事,逐渐变成了例行公事和休憩的理由。

饭吃的是什么不再那么重要,一个人吃饭也并非不可接受。从吃播这个现象里不难一点以窥全豹,发现当代年轻人的一些特点。

从“恋与制作人”到“青蛙旅行”,再到“吃播”,恋爱、娱乐和吃饭,每一个爆红的现象或产品背后,反应出的是当代年轻人选择陪伴方式的改变。而网络正在逐步逐步取代人类,提供这样的陪伴。

可是吃饭依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一餐好饭能够带来的不仅有身体里的满足感,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在福建人的方言里,有一个词叫古早味,意思是家乡的味道。在《舌尖上的中国》有这么个故事:离乡四十年的福建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参加祭拜。离乡几万里,横跨大半个世纪,召唤他回来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是因为这口熟悉又迷恋的古早味。

“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_第7张图片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春节将至,在外工作的人也早早订好了机票,踏上回家的旅程,再也不用在异乡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吃饭也很满足往往是一种借口,人类的味蕾奇妙之处就在于此:就算离乡万里,一席古早味也能瞬间带来回家的感觉。它柔弱却坚实的矗立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就算模糊了印象也能够记起。

或许真的和《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那样: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美食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尖”与“吃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