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定档国庆的《芳华》终于上映了,看了首映,感触颇多。
六十岁的冯小刚想要传达些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吧!电影院里几乎满座,在座的以中年人居多,其次是大学生。
有人说,冯小刚骨子里有一股老派的硬气,他是为拍电影而生的。《天下无贼》《1942》《我不是潘金莲》……到现在的《芳华》,他的电影越来越有“味儿”了,特别是年过半甲后的冯小刚,对于当下的社会现状,总想说点什么。
作为一个九零后,可能思想上没达到如此深刻的境地。就电影《芳华》而言,暂且写写我的感受吧!
电影主打了两个爱情线索,一个是刘峰对林丁丁的爱,一个是何小萍对刘峰的喜欢。
文工团里的刘峰,是一个雷锋,一个好人。大家伙有事,他随叫随到,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他近乎于完美,是一个善良的人。
他深深地喜欢着一位漂亮的姑娘---林丁丁,为她做了许多事情,甚至放弃了去大学进修的机会。当他鼓起勇气,满怀激动地向她展示自己深沉而隐忍的爱时,林丁丁感到恐惧且恶心,认为像刘峰那样的模范标兵怎么能喜欢自己呢?不仅如此,她还倒打一耙,以至刘峰被迫“下放”,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感到失望。后来他选择去前线,要么建功,要么战死,被作为英雄歌颂,他希望一位叫林丁丁的歌手可以唱起他的颂歌。
何小萍对刘峰的喜欢是因为他的善良。她是影片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从小生活艰难,处处受委屈,渴望得到关爱与尊重。她怀着满腔期望,走进文工团。她以为进了部队,换了一个环境,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尊重。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因家境贫寒,背后无人,她仍事事受排挤。
当她心中最善良的人刘峰被“下放”时,她对周围的人感到深深的失望。就如片中所说: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刘峰走后,她对文工团的生活渐渐地不报希望了。当她被要求上台表演时,她撒谎逃避,被政委识破,表演结束后,她也被下放。
后来她去了前线,经历了战场地狱般的残酷。因自己的表现有嘉,被授予了英雄的称号,她受不了突然的善意嘉奖,患上了精神病。而来看望他的人,只有刘峰。事隔多年,她与刘峰再次相遇,互诉衷肠后,两人携手余生。
好人刘峰事事做得完美,可我总觉得他的人性是被压抑的,他并不快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思想像是被洗脑了一样,人性中应有的愤怒、哀愁被一种崇高所替代。文工团像一个美丽的乌托邦,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在舞台上尽情地展演,给部队人民带来慰问,欢喜。可是实际的战争有多么残酷,生命是怎样的转瞬即逝,他们无法体会,只能尽力模仿。所以有过前线经历的刘峰和何小萍在人生的晚年,最能珍视彼此,相互依靠,平静生活,温柔待人。
影片中最感动的一幕是,精神失常的小萍身穿病号服,在院子里独舞她曾挑过大梁的《卓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都戳人心窝,影院里几十号人像是都屏住了呼吸,静悄悄地。她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文工团,那里有自己喜爱的舞蹈,还有自己喜欢的人。
银色的月光倾撒下来,落在她美妙的舞姿里,她如同一个十七岁的少女,一颦一笑都是说不尽的美丽、干净。
冯小刚用他特有的发人深思且带点讽刺的场景,重温了一代人美好的青春,善良的刘峰、努力的小萍、追求自由的林丁丁、善解的萧穗子,带点干部子弟气息的郝淑雯……他们展示了一幅率真又朴实的集体生活画面。尽管刘峰与小萍的生活阅历更为艰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芳华”是残酷的战场。可是,文工团里那段美好岁月会定格在时光里。
在充满激情的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他们尽情讴歌,互相欣赏,暗生情愫,这里有他们最纯净的梦想。在时代的变革与战争中,每个人又是渺小与脆弱的个体,他们在不同的场景里,上演自己的“芳华”。
残酷的战争结束后,文工团解散,他们各奔东西,在大时代的变迁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曾经的青春岁月,被安放在心底的一隅,它不需要时时被想起,但它从来没被忘记。
十点半电影散场,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经过《芳华》的电影海报,用手指了指海报上的人,问身边的儿子:“这个演员是谁啊?”
“黄轩,看!这儿写着呢!”儿子弯腰,指了指海报下方。
“他演得真不错!”老人说完,挺着佝偻的腰向出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