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终将逝去的银行

1

时下,很少去银行。偶尔去银行也是因为需要办理房贷的银行卡。周边的银行网点很多,但这是附近唯一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可能是中午的原因,没有多少人,只有两位老大爷,在谈论着什么,并没有实际办业务。

我的卡,因为早已办好,就是想把卡激活,并办理网上转账业务。

到了取号,办理。有种贵宾级的待遇,以前都是无休止的排队,感觉生命就耗在排队上面了。

业务员问我办理什么业务?

我说激活以后,办理网上银行业务。她反问,是支付宝业务吧。这大概是大多数人来到这里办这个业务的原因。

我给予肯定回答。差不多五分钟时间办完走人。

至此,这是半年来唯一一次因为个人业务去的银行网点,已经发现它可有可无了。

2

现金的使用愈来愈少,银行或者ATM机已经很少会接触到,唯独还在使用现金的场景里会想到银行的存在。

比如在法院交诉讼费或者财产保全费用还需要银行卡,且必须去到有办理资质的银行网点,同时需要银行的收据,流程繁琐,各种排队、各种资料提交,深受银行之害。

一次开车去朋友家,遇到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突然发现自己没有现金,提出有没有支付宝或者微信,最终收费员给我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过路费;另一次是微信转账给别人,别人支付的过路费;再一次是手上还有公交卡,最终使用公交卡来进行支付。

现金的使用渐行渐远。

3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其实是板凳的意思,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都是使用板凳,银行家又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

词汇上说,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能分别有汇兑、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铸币等功能。

近代最早的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此后,1593年在米兰、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纽伦堡、1629年在汉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继建立了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因而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时的情境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的使命或者职能愈来愈变得可以替代,当发展到不再需要其职能的时候,也应该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4

最近在看《没有银行的世界》,书中认为银行消失是迟早的事情。当然有一个前提是七大颠覆性技术的存在:万维网、社交网络、智能手机、众筹、P2P借贷、小额贷款、虚拟货币。

作者是英国金融界的反叛者,他的整体思路是推动银行业改革,反对现有的金融货币体系,所以整本书的观点都有些离经叛道或者激进,然而正是这些激进带来了反思。

“当你明白管制金融、技术和货币的规则后,无论发生什么大事你都将是自由的。我不知道谁会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还宁愿选择依赖政府或大型企业来获得财富,而放弃一辈子自由的生活。”

在开篇,作者就抛出了财务自由的诱惑,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的自由来自金钱,读懂金融,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点多的自由和选择。

迪克森在书中呼吁要消除银行的三大特权,因为这三大特权威胁着经济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平等性:第一,当个人存钱进银行时,银行便成了这些钱的合法所有者;第二,当银行成为这些钱的合法所有者时,他们便通过贷款分配形式任意处置这些钱;第三,通过贷款,银行实际上凭空创造出了世界上97%的钱。“通过解决这三大问题,我们可以摆脱‘经济繁荣和泡沫破裂’的魔咒,也不会再有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也不会再有‘道德危机’和金融业高得吓人的奖金了。”

借助于七大颠覆性技术,互联网正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传统的金融生态中,传统金融业的权力结构正被瓦解和重构。互联网的去中介化作用把传统银行推向了尴尬的地位,未来传统金融业必定会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开放、分享、创新、个性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会不会若干年后真的就如迪克森的书名那样,未来的世界不再需要银行了呢?

一切都未可知。但不论未来银行的命运如何,正如迪克森所说的那样,互联网时代中,人们在经济上会拥有更多选择,在金融支配方式上拥有更多自由,“人人都能成为投资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终将逝去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