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Moving:2015半年小结

不知不觉,以交互设计师的身份加入阿里已经快半年时间了,半年来做了很多事,认识了很多人,想了很多,变了很多,也成长了一些,不管是专业上的还是非专业上的,就写一篇总结来全面复盘一下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常怀谦卑敬畏之心

我觉得以前的自己做得最差的几点之一,就是自以为是、浮躁清高。在交互设计能力上受到同学和mentor们的几句夸奖后,就以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真有多么了不得似的;挑剔产品平台和目标用户,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暴露出对盲区领域产品设计的无知;逞个人英雄主义闷头做事,少有主动向别人请教,怕丢面子;不会控制情绪和分配精力,状态两极分化,周期性陷入低谷。

而这半年来算是把这个毛病洗掉了一大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交友圈子的扩大,从“孤芳自赏”到尝试着走出去交流,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浅薄见解,无意间结识了一群年龄相仿却比自己出色得多的同行朋友,感受到了压力与鞭策;另一方面,开始暗中观察与学习他人的优点,而非吹毛求疵地挑剔,发现很多人都有比自己闪光得多的一些点,没有自以为是的理由。

大公司之于应届生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有和更多足够优秀、靠谱的人共事的机会。作为一个应届生,就算再怎么有潜力,当下的实力和工作几年的前辈们还是难以比肩的,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他们那里能很快获得解决思路的启发,一个自以为良好的设计方案,经人一指点才发现漏洞百出。在这里不会有等级森严的感觉,合作的人彼此之间能诚恳地给出建议,产品、视觉、运营、前端都会提出一些交互体验上的优化点,作为交互也同样可以反过来提出自己对业务、产品等的建议看法,甚至主动发起驱动项目,从彼此身上学习。

主动深入思考,不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努力”是过去别人经常打在我身上的标签之一,但细细回想,很多时候只是无意义地盲目重复劳动罢了,在前期的沟通和思考不够多时,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

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沟通和梳理清楚具体的产品、业务、用户目标、核心痛点等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我有意识养成的一个做法。但还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比如需求比较小的时候就偷懒不分析,比如部分地方沟通不够透彻靠自己脑补后来确认发现有出入,比如设计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分析设定的目标,简而言之,在执行上还没有做到极致。

随着时间推进,也开始花更多精力去思考产品背后业务逻辑与使用场景的合理性,发现和提出需求文档里遗漏的模块,从产品的角度来推进整体体验的优化。

过去将大部分精力花在闷头画图上,结果有时变成了偏离目标行事的钻牛角尖;现在则更多将精力投入到对目标的沟通确认、需求的查漏补缺、信息架构的梳理、向人请教对不同方案的看法等,用在绘制最终线框稿上的时间并不多,重复劳动的疲惫感消失了,加班次数也很少,可以在业务时间有更多精力充电和反思,而不是一回家就趴在床上发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成习惯

过去比较随意,很少有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习惯,更多是一时兴起而为。比如博客文章动辄一个月不更新,比如偶尔跑一次步之后就又懒得动弹。有时候坚持几天,在APP上打卡,也不过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炫耀给他人看。

但现在不知不觉坚持每周写作已经好几个月,工作日也开始天天进入楼下的健身房,不再用APP打卡记录分享炫耀,而是开始享受事情本身的乐趣。并且注意控制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某段时间充满激情地坚持多件事情,某段时间又疲劳颓废得什么都不想做,最后一件事情都没坚持下来。

挑战带来的变化,是最好的进步动力

我曾是一个恐惧跳出舒适区的人,但如果不跳出来,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以前很固执地把自己定位为ToC移动产品设计师,做其他产品缺乏激情,出了错就拿“我更擅长XX”来搪塞。入职后第一次面对完全不熟悉的用户群(淘系商家/内部业务方),第一次做桌面端交互设计,第一次从零开始设计一整套网站,面对着各种陌生的用户与平台,有时还要面临项目里没有产品和视觉的情况,都开始一一激励自己适应并试图喜欢上。有挑战、有压力是肯定的,发现自己在不熟悉领域有很多基础知识都不牢固,对业务的理解也不透彻,经常面临别人的各种挑战和意见分歧,可问题正是暴露出来才有机会解决,何况还因此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的地方呢。相反,如果一直做着最熟悉擅长的领域,听不到什么批评,也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则是止步不前的危险信号,在交互设计依托的技术与平台日新月异的今天,会有着很高的被淘汰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的:(Keep Moving:2015半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