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风筝

近来翻完了一本被同学称作“工具书”的《写作课》,其实这样的误解完全是因为翻译问题,英文如实翻译过来应该是“风筝与线”。作此文,也算有点为此“工具书”打抱不平的意思。


历史总是变着法子重复着自己老掉牙的故事:启蒙,盛行,没落,反思。不同时代的作者也变着样重复着一样的挣扎:何为好的作品,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杀死天使

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伍尔夫,在女性主义尚未崛起的时代里,企图用自己的文字突破男性社会的桎梏,唤醒沉睡的女性独立思想,她做到了,在男性社会中建立了一点自己的荣誉,这是里程碑式的。

女性作家当时面临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观念,即女性就应该成为家中的天使(The Angel of the House),而并不应该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传统观点逐渐深入,最后剥夺了大多数女性独立思考的能力。

似曾相识的故事。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女权,女性主义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潮在五四期间爆发,女性地位迎来了一次提升。可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女性在获得了部分自由后,她们发现,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压制使得她们一直生活在天使的阴影下,那个天使妨碍着她们动笔,妨碍着她们思考。唯有杀死它,女性才能摆脱幽灵般传统思想的幻境,她们才得以成为她们自己。

上面的部分是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的启蒙,它热烈而且易于被感知,而很多事情就未必如此清晰了。

天使与风筝_第1张图片
天使

这个时代,是科技将人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时代,群体意识迎来了它的崛起。每个人都在向人际网络灌输着自己的思想,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群体,这是个求同的过程,当这个群体产生后,群体间个体差异会逐渐被抹去,存异也不复存在。共识和共同体崛起,作为整体再次向人际网络灌输群体认知。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企图通过科技网络达成共识,组建群体,获得认可,而这种趋势正是传统观念影响思考的主要手段,剥夺独立思考。

暂且将这样一种追求共识的心态比作“和平的天使”。这个天使比家中的天使更为狡猾,它是寄居在身上的天使,化身成肌肉,脊椎,意识,在尚未有所反应时“和平的天使”就已经占领了身体。它之所以较难被人发现,是因为它在代替我们思考,顺道就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我也常常无意识间就被它附身,被它操纵,当我想要动笔写文章时,脑子里全是些如何达成共识的套路:奇特的经历,简短的叙事,瞎凑的看似高深的金句,失恋,苦闷……自我的想象力掉线,被网络文字绑架,写出的文章也只是一些陈旧事实的再次表达,毫无新意,但它们或许能找到许多读者,达成某种共识。

我时刻提防着这种事情的发生,不断提醒自己局限性的存在,想象力的存在,可我无法最终杀死那个天使,我甚至无法清楚地感知到它的出现与消失。但像伍尔夫这般勇猛的战士,每个时代都会有,他们是社会的5%,他们会杀死天使,成为新思想的先锋。吾辈仅需紧跟他们的步伐,努力成为我们自己,表达个体独立的观点。


风筝与线

刚拿到《写作课》的时候内心是拒绝的,所谓伟大的作家都有一种排他性和独特性,而我作为一个有着梦想的四流写手也沾染有一点这样的习性:不愿被人指点着写作,不愿与他人相仿。然而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讲修辞,句子,情节排布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作者的自叙,讲着自己的创作经历。

书中作者把写作的过程比作放风筝的过程。风筝是想象力,线是我们操纵想象力的工具,即文字的运用。要写好一个作品,风筝和线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风筝 · 想象力

一般人的生活并不会像海明威一样,当过战地记者,打过猎,钓过鱼,也不会像村上春树一样开酒吧,和女生厮混。我们缺乏素材,没有现成的创作蓝本,生活经历有限。

于我来说,我只不过是个学生,没逃过课,没和女生厮混,没什么工作经历,偶尔出远门逛逛,仅此而已。写那么多不带重样的文章,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想象力是拯救我们这样不甘于被生活奴役的人的。但实际上它无处不在。

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当我下笔写它的时候,我也是在运用自己的想象,很多生活中容易疏忽的细节部分,在文章中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人的小习惯,紧张的时候会用手指抹鼻翼两边,是什么事件导致了这个习惯,它又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是需要想象力来补充的。

纯粹的想象是比较困难的,虚构一个完全新的人物性格,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只有这样,敢于探索未知,走出安全区,一个作者才能成长。

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故事来源并不会对读者造成什么影响,它带来的情感共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现在网络上很多地方贴出的文章,标着:“真实故事”,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莫非现在人的偷窥欲都那么强烈了。而且那些真实故事也并没有突破桎梏,给人带来新颖的思考。

天使与风筝_第2张图片
风筝

线 · 行文

文章中流露的情感固然重要,但若是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描写,大概是没人会看的吧。这种方法用来写日记再适合不过,但用来写给读者看的文章就显得太过自私了一点。

就像是放风筝时,风筝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

《写作课》中作者提出的办法是让人物行动起来,这样故事才会有趣。当然,人物行动需要和他的性格一致,要从人物的角度出发,安排事件,才能显得自然。但自然顺畅只是一个故事能看的必要点,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

很多作者和评论者都会提到冲突,有时也会和巧合联系在一起,巧合在现实中固然有趣,但在文章中就会少很多味道,因为读者清楚的知道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冲突是让人物犯错,在错误中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想要表达的深刻的道理才能被传达出去。人们喜欢不确定性,喜欢在冲突中寻求刺激,也更能从中意识到问题。


很多人写起文章来只顾着让自己天马行空,很多细节之处都没有很好的交代,导致读者看起文章来一头雾水,像是文章中的主人公都在背着他密谋什么大事,这是风筝挣脱了线,自顾自飘远了。

风筝和线是一个整体,好的文章就是在想象力的基础上,张弛有度地拉线,让它平稳漂亮地飞行。


写作是条简单又艰难的路,坚持下去难,把握好风筝和线的关系也难,杀死骚扰我们的天使更难。可这都是职业作家需要克服的,作为四流写手,我就只管自己发发牢骚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使与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