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的光芒中,方志敏微笑的招手,他坚定地转身,头也不回地向着那光亮的方向。
时光隧道随即被打开,新中国70年间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画面伴随着孩子们在方志敏烈士洒过热血的土地上深情诵读的《可爱的中国》,我再次泪目。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蓝图的实现,后辈们对于这位革命先烈的敬仰与缅怀,在这种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的构思中直击着人们的灵魂。没有什么比“文字失效的瞬间”更能给人深处人心的触动。
最后一个镜头定格,我向着怀玉山上的“方志敏”敬礼。热泪盈眶中,不仅仅饱含着我对于方志敏及无数为新中国牺牲的先烈们的敬意,也有着我对于《可爱的中国》全体演职人员的敬佩。正是因为他们精益求精,不断突破的创作理念,才让一个个也许我们还不太熟悉的人物,鲜活的出现在荧幕上。也正是他们不分昼夜,忘我的工作态度才让这部伟大的作品用最短的时间和观众见面,让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苏区”故事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我是个作者,也是上饶人。作为方志敏的家乡人,从小就耳闻他的英雄事迹,也熟读过《可爱的中国》。但是,对于他的具体事迹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记得去年听到《可爱的中国》要开拍的消息,看着厚厚的一大叠剧本,我很激动,但同时也在想,集数的控制,那么多战火中的场面,还有众多的人物(或许只是一个镜头的闪过),观众如何才能记住?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作品,会不会整个剧都是强调信仰,口号,英勇无畏的主题?毕竟很多观众远离了那个时代,要把这些历史串联起来,贴近百姓感知的身临其境,实在不是件易事。
全剧终,我的一切疑惑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我是个很懒的作者,懒到只要嗅到商业气息太强或是迎合某些社会风气的约稿即使赚钱也一概不写。我喜欢极致的细节和灵魂共鸣的真情流露,那种动容是会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为它做些什么,《可爱的中国》正是如此。
收视率第一的观众认可,各大权威媒体的争相报道是最好证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可爱的中国》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对于信仰的理解,太多的新闻评论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与深层次的剖析,我也无须再写文阐明。作为万千观众中的一员,作为有幸见证过剧组“奋战”的其中一个亲历者,我更想写一写《可爱的中国》那些精湛细节处理对我的冲击力,以及“吴家班”、徐知音总制片及全体演职人员在方志敏精神引领下贯穿整个拍摄维度的知行合一,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淋漓尽致的体现。
隽永的感动,细节的刻画——致敬吴导
从第一集开始我就失控地叫着“细节,细节!”因为我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位导演,可以如此细腻的通透到人的内心:“吴导,请收下我的膝盖!”
方志敏是位有着坚定信仰和崇高情怀的伟人,在他身上也有一种天性的善良和浪漫主义的情怀,片尾曲节选的方志敏执笔的歌词足以展现这位伟人内心的细腻。我之前说过,我会担心整部剧的基调是满腔的热血与口号,而少了一些伟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转变,不同身份切换下内心的纠结与真情。在开播之前,我对吴导也不是很了解,只是佩服他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包括拍摄前期的采风与后期制作)。第一集开播时,当黑白的历史画面进入到彩色的现在,开始用倒叙的方式开始代入主题,我对于吴导无缝链接的构思赞叹:居然可以这样去处理!直勾人心!”
大雪纷飞的监狱门外、国民党兵淌水走过的清晨小路、天空中扬起的脚镣、被蒙着双眼的方志敏.....这些在第一集中黑白的回忆片段,在最后一集以连贯叙事的“正在进行时”再一次以彩色画面串联,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首尾的呼应、“重复却又不重叠”,过去、现在、未来的超时空交错。到了故事的尾声,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许多的铺垫在第一集,在剧中都有交代,那些可能初次看忽略的细节,等到全剧结束你再复习一遍,会发现一切的细节都是暗示,它,都有存在的意义。
我相信很多内心柔软的人会存在着某种磁场。一部好的作品也能通过导演的构思和呈现出的画面去感知到导演的创作世界和真挚的内心情感。可能我的评价仅代表我自己的观点,不尽全面。但我看完整部剧,觉得吴导是一个在用生命力说故事的人,而且他是在用细节的刻画代替那些直白对话“直灌”给人的信息。几次浴血奋战,以往同类题材给人的惯性思维:“嗯,这里要喊口号了,要表现无畏了!”吴导没有,他通过“风吹草动”,通过天空变色、通过眼神等细节,“一切看似尽在不言中”,却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声”的刻画了出来。
“白马牺牲”的那集,很多人和我一样也留下了感动。这是令我对吴导肃然起敬的一个片段。可能因为自己是作者,在看到白马跑开时,自己会构思“白马一定要跑回来的!”等着看吴导怎么去处理。但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自己会想到的场景,吴导居然用“白马三次眨眼”的细节,带来了拍案叫绝的震撼。白马的第一次眨眼,跑回去救方志敏;第二次眨眼则换成了受伤方志敏视线中的白马,随即有了白马跪下,志敏的纵身一跃;第三次白马眨眼,壮烈牺牲。整个片段一气呵成,同样没有过多的言语,却使人泪流满面。
再一个泪目的场景——方志敏就义前收拾床铺,整理笔墨的片段。吴导放慢步调,着力的将细节处理到极致,像是一道光束波澜了方志敏的内心,也连通了观众的领悟。那个微笑的、质朴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眷恋,对陪伴自己在狱中作战“挚友(笔)”的不舍,那份对未来中国可爱模样的向往,对文稿是否能顺利转给党组织的一点点担忧,以及纵然有太多的不舍,也要英勇直面死亡的壮烈,在无声之中,淋漓尽致。
同样刻画的恰到好处的无声细节,比如倒数第二集唐在刚因为部下叛变被带入敌人包围圈。唐在刚眼神的几个虚晃,不仅表现出了他几天断粮体力不支的状态,也顺着他的视角听到了叛变部下口袋里的银元滚动声。不需要交代他怎么发现的叛变,随着叛变者倒地后银元的滚落,这些细节比言语来的更有力量。
当然,剧中有些话,有些镜头也是重复出现,我理解为这是另一种巧妙。“无声时干净利落,有声时重复强调”——那张“未完成的合照”。第一集方志敏家属和他脚链的合照,穿插着缪敏未能有结婚合照的遗憾。剧中更是在多次提起“等新中国胜利再去照合照”的话,不同的场景切换,全剧重复着的“遗憾”,当整个剧落下帷幕时,这个遗憾也会深刻的刻在观众心里,这是侧面折射出的方志敏信仰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伟人也会有的遗憾与真情。
吴导曾说:“只要打上吴子牛作品,我就要对得起作品两个字。”的确,吴导做到精致求精,赋予了作品以厚重感。吴导的认真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节。这两张是我自己拼的照片,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的真人照和剧中照的对比。拼出来时,我眼角湿润了。你看,就连人物的神态,站姿,脚链的位置都尽可能的在还原。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让人折服?
“无声”和“有声”的细节转换,在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就义时让我再次跪拜。刘畴西在此之前,我没有过任何了解。但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位独臂将军。一方面是叶鹏的演绎很出彩,演活了他的潇洒、他的乐观,他的坦然。另一方面是吴导善于抓住人物性格,通过频繁的烟斗特写来展现个性。同样,王如痴的头梳,在最后几集中反复出现的梳头镜头,这是“有声的强调”,而在最后就义时,烟斗的打转掉落,头梳的摔落静止,这是“无声的传神”。包括通知他们上路时,唱起的苏联歌曲,再一次的用歌声交代了他们的生平经历。这种精湛的处理方式,我没办法抑制住对作品的喜爱,对吴导的佩服!
39集的电视剧,可以找出细节的片段太多太多。我始终坚信一个把亲力亲为,将自己置身于所有人物角色去思考问题的导演,才能准确的抓住每一处可以展现的细节和内心的细腻。也只有不断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屏蔽一切“跟风、利益至上”等不良风气干扰,能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追求的艺术者,才能拍出进入到观众灵魂深处的好作品。
细节勾画出的真实、真情、真挚,这是最隽永的感动!
谢谢《可爱的中国》总导演吴子牛老师,他的处事风格,工作态度给我们文创工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风雨兼程,披星戴月成就经典——致敬全体演职人员
7月4日,《可爱的中国》第一集在央视播出。我在得知开播消息的那一刻,泪水瞬间下来。作为剧组的亲历者,我深知全剧的演职人员有多么的不容易。
一千多名演职人员,80多天不分昼夜的拍摄。可背后付出的又岂止是在拍摄中这80多天那么简单?
从前期筹备阶段的剧本敲定、修改,总制片、导演、相关工作人员的采风、送审、彻夜开会讨论,到演员的选角、剧组的搭建、辗转多地的拍摄,直至全剧杀青后期的剪辑、配音、主题曲选定(过年期间仍在岗位上奋战),最终的定档,新闻发布会......整整16个月,全体演职人员充分发挥了方志敏的精神,加班加点相互协调配合,打赢了这场“战役”,这也是在短时期内完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片的一次奇迹,为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送上了贺礼!
长征宾馆的午夜与清晨
我在开机仪式后的第三天到达的剧组住地。当我进入到长征宾馆,还在想这个宾馆的名字很应我们拍摄的红色革命内容时,立马被一股扑面而来的忙碌工作气氛给围绕。走廊上晾着各类毛笔字未干的横幅,那是美术组的办公窒,时间正是饭点(美术组的对门就是剧组取餐处),但是,好像,他们并没有要用餐的意思,目光所至,仍是他们辛劳的身影。“这也太拼了吧!”我不禁在想,在连吃饭都顾不上的状态下,额,剧组的人会不会都过于专注于本职工作,而疲惫得没有时间去和其他岗位的人员说话?
很快,我的疑惑就被打消了。因为,从我身边路过的剧组工作人员,无论是抱着一堆资料累的满头大汗的,还是打着电话交代着事情的,都会朝我微笑,说着“你好”。初来乍到,我们互不认识,但在我上到六楼房间那短短的几分钟路程中,我还得到了“您辛苦了!”“一起加油!”诸如此类的暖心问候。这是我在其他剧组中从未感受过的温度。
服装组在为所需的方志敏衣服是双排扣还是单排扣做着认真的比对核实,隔壁的演员统筹办公室在开会讨论着具体事项......时间已过了午夜12点,长征宾馆《可爱的中国》各类幕后人员办公室仍是灯火通明。
“明日拍摄通告还没有出来,要是演职人员睡了没看到怎么办?”我问着。
“哈哈,你推开窗看看下面的停车场。”
我望着空荡荡的停车场,睁大了眼睛:“所以,今天出去拍摄的AB两组全都没有回来?”
在得到肯定答复的同时,刚出来的拍摄通告已经送达,我再一次惊呼:“五点化妆出门拍摄,可.......他们不是都还没回来吗?五点又出发?”
“嗯!剧组有些同志回来倒头就睡了,衣服都没有换。但是都没有怨言,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拼命三郎精神吧。”
我陷入了沉思,不由自主的下楼,走廊里又出现了美术组新的标语横幅,今日拍摄通告已赫然贴在了黑板上。我在停车场来回踱步,指针指向了凌晨1点15分,亮光闪过,车队回来了,他们回来了。瞬间被填满的停车场,他们下车交流着新一天通告上的安排,互道着晚安,抬着重重的摄影器材消失在了楼道的深处.....
我醒来时是清晨的6点,窗外的天还未全亮,我眯着眼睛再次望向了停车场,空荡荡的停车场如同午夜时那般,我的心里涌出了感动,那是油然而生的敬佩。
之后的每天,长征宾馆的每一个午夜和清晨都在上演着剧组工作人员敬业的故事。从AB两组增加到ABC三组同时开拍,总制片徐知音女士和艺术总监司马小加老师不断的给大家鼓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增加的工作量并没有使剧组退却,全体工作人员随时待命,日夜兼程。
11月的横店多雨,由于有些场景的拍摄必须是晴天。剧组人员便在朋友圈发祈祷太阳出来的图片,下了多少天他们便连续转发了多少天。也许是这种“苦中作乐”、以剧组为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在必须要拍晴天片段的那天,天空居然毫无预兆地放晴了,剧组一阵欢腾,这似乎也是种精神力量的鼓舞。那天剧组工作人员脸上的笑容格外的灿烂。
自律、谦卑、认真——剧组演员教会我的事
我在到达的第二天来到了拍摄现场。当时的我是一个人去的,还属于我不认识现场工作人员,他们也不认识我的状态。说来也是有趣,A组的片场应该是在室内拍农讲所开会的场景,可能是把我当成了游客,客气的请我不要跨过围栏。我心里赞许着他们的严谨和负责,悄悄地退到了外场的一棵大树下。那棵树下很多“共产党人”正在休憩,看得出结束了一段拍摄略显疲惫。我在四处观察时,一位坐在椅子上的“共产党人”主动朝我微笑点头,打着招呼。
“你也是演员吗?”我话音未落就觉得问的有些不合适,因为他的气质谈吐十分的儒雅,会不会就是主演?但转念一想,主演会那么有亲和力?(毕竟我之前待住剧组有些配角的演员鼻孔都是向天的)唉,谁叫我平常也不怎么关注演员,剧组的演员除了见过剧照,也未曾熟悉。
“我在剧中演方志敏的战友,邵式平。”他微笑的看着我说话。
其实,当时的我是很抱歉的,行程的匆忙,剧本也只是匆匆翻了几页,对于邵式平我是完全的陌生,更别说会记得饰演他的演员叫什么名字。我忐忑地在想:如果是男二号类的主演,我什么都不知道,他会不会生气。
“邵式平”可能看出了我的面露难色,他依旧微笑着化解我的尴尬。他开始和我说戏,从闽浙赣苏区的红色建设,说到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作为首任江西省省长做出的贡献。他娓娓道来的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清楚的逻辑叙事能力让我听的入了迷,同时也冒出来一连串的小问题,直觉告诉我,这次的演员班底似乎也有些与众不同,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质。
“你刚说的应该不是剧本中你的戏份,所以,你是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把邵式平的生平研究透了吗?”
“作为一个演员要演好角色,去做功课这是基本的事,不仅要研究自己演的角色,还要去了解其他角色的信息。不只是我,剧组的其他演员在开拍前也做了大量的功课。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我本身对邵式平怀有敬畏之心,还在学习中,希望能演好他......”
他(邵式平的饰演者郝荣光老师)谦卑的态度、认真说话的神情让我心生敬佩:“你饰演的角色应该也是主演,戏份很重啊,你就是不承认。”说这话时,我突然感觉到在不知不觉中,他的亲和力已经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一点架子都没有的演员,让我说话都有些“肆无忌惮”了,这种感觉真好。
正午的横店片场,阳光有些刺眼。他问我会不会站着累,甚至准备起身让我坐他的椅子。我被尊重着,被感动着,被温暖着,想着他一大清早就出发来片场,结束了一场戏拍摄,候场时也没好好休息,时间都用在和我说戏上了,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怕继续在他身边会影响他的工作,我在谢过之后悄悄地移位了。
此时片场刚刚结束了室内的一场戏。现场工作人员开始清场准备下一场的拍摄。饰演“方志敏”的演员林江国正从楼上走下来,他看到我时,也是微笑着点头,然后走到了一旁的桌子旁打开了剧本认真的看了起来(很惭愧,我当时不敢确认是他)。可能是我之前接触过的演员在结束了一场戏后,助理都是忙前忙后照顾,更不会让无关人等去打扰演员的休息。而此刻我眼前的“他”,就这样一个人在小书桌旁背着台词,他时而若有所思,时而表情凝重,有几次他视线转向我的时候,还是会微笑的再次点头。那个画面太美,美到我已经肯定了他就是“方志敏”却不敢确认:全剧的主演难道也一丁点演员的架子都没有?那么的和善和用功?这实在是打破了我以往亲历剧组时对演员的认知。
后来,得知“方志敏”同志在拍摄前购买了大量书籍(连环画都不放过),翻遍了所有的影视资料潜心地研究这位伟人的事迹,结合他在片场时的工作态度,敬佩之情逐日增加。作为全剧主演,林江国老师无疑是戏份最重的演员,一天16小时甚至18小时的拍摄,通常他刚结束了A组拍摄,马不停蹄的又奔向B组片场。剧组很多人谈及他都会很感动,也担心他的身体是否吃得消。然而,林国江没有一句怨言,还怕自己“转移”的太慢会影响另一组拍摄的进度。即使高强度的拍摄,他对人的友善没有丝毫的改变。后来又碰到他好几次,脸上略显疲惫的他依旧朝我露出了招牌式的微笑,宛如初见时那般的和煦。
“蒋委员长”也是我刚来剧组就熟识的演员。我是台湾攻略的旅行达人,所以蒋介石相较于其他人物角色来说,我是比较熟知的。和“委员长”聊戏是件特别快乐的事情。无一例外,源唯杰老师(蒋介石的饰演者)也搬了大量的书籍到剧组,没拍摄通告时他就抱着书细细的揣摩。有时我推开窗子,会看见他围着长征宾馆在跑步,无论刮风下雨。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自律,拍片的间隙,没有通告的日子就要养好身体,不然生病了耽误剧组拍摄就太不应该了。”
还有许多的演员,无论角色的分量,无论是老戏骨还是新面孔,哪怕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他们都是很用心的在演活这个角色。还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如果征得相关人同意,我也很愿意去讲诉这些故事)。总之,随着时日的推进,和他们接触的深入,会越来越被他们谦卑、认真、自律、友善的品质所感染。《可爱的中国》剧组是一个很温暖很和谐的团队,工作人员有着超高的素质和修养,演员亦是如此。
泪目《可爱的中国》,致敬所有可爱的人们!
7月26日《可爱的中国》完美收官。
隽永的感动,不忍的告别。
太多经典的片段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那首清透浪漫的《可爱的中国》主题曲,也迅速成为了许多观众的单曲循环。
我不知道泪目了多少次。可能对于我来说,以前看电视剧只是被情节画面感动而流泪。而这次,因为亲历,我的感动又多了一层意义。那些观众看时“战火纷飞”气势恢宏的场面,我会想起“那一天,那一刻,那个拍摄时的场景”。一声令下,他们推着摄影器材全力奔跑的样子:满身的泥水、摔倒了爬起继续、受伤了流着血的手以及结束后要洗很久才能洗干净的被炮火“炸”黑的脸......
在电视剧进入到尾声时,我去了一趟上饶博物馆。我惊奇的发现,“热血丰碑”展厅所有关于方志敏事迹的介绍,我是那么的熟悉,甚至可以作为讲解者去向参观者诉说。而这些知识,正是在看《可爱的中国》电视剧过程中不知不觉根植入脑海,潜移默化于心中......
还来不及致敬《可爱的中国》,去为这些台前幕后可爱的人们写些什么,我已然意外的收获了一份礼物:我的名字出现在了片尾曲的特别感谢名单中。我笑了,那些在亲历剧组时发生的一切,那些没有被镜头记录下的美好,那些源于初心与本能的付出,这群可爱的人们同样不曾忘却.....
盛夏的花朵开得格外的鲜艳。
“那些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花儿上下点头,那是我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花儿左右摇摆,那就是我在歌唱,鼓励战士们前行!”
《可爱的中国》首播已结束,但是方志敏坚定崇高的革命信仰,豪迈无畏的精神势必会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可爱的中国》无疑也是值得反复去看,去细细品味的良心之作。我期待更多的观众能发觉其中更深刻层次的细节画面,因为这也是这群“可爱的人们”想要传递和诉说的信仰的力量!
(全文完)
听心怡讲故事
公众号:yuxinyi19871030
个人微信:nesta19871030
新浪微博:@北投陳家太子妃
抖音:Ashinchen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