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你的翻版

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你的翻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上午在家乐福超市门口看到一对母子,母亲衣着光鲜,画了很浓的妆容,三十岁上下的样子,小男孩跟在她身后,穿戴整齐,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家乐福超市的进门处,挂有厚重的宽条朔料防风门帘,母亲自顾自的掀开帘子迈了进去,随手放下的门帘拍到孩子的脸上。孩子大哭,好像是碰到了眼睛。母亲随即把孩子拉到一边边替孩子揉着眼睛边埋怨说:谁让你不看着点的!?这事怨谁呀? 其实,我在她们后头看得清清楚楚,这事真的不怨孩子。

记得前段时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个“扶门行动”,就是在公共场所进门的时候,看前面的人会不会为后面的人扶一下门,测试结果还不错。“扶门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公共场所也要多为他人着想。想必这位母亲是没看过“扶门行动"。

为了哄孩子不哭在二楼电梯出口,母亲给孩子买了一串 冰糖葫芦。在她们买 冰糖葫芦的时候我已踏上去往三楼的电梯,由于是周一,买东西的人不算太多,我在三层的水产区域和面包区域又有两次遇到了她们。小男孩显然很淘气,不是紧跟大人的那种,妈妈要时不时的喊他回来。

最奇葩的是我在排队交钱的时候又一次在她们身后,仅差一个人,真是有点昏,怎么搞得还缘不尽了!

交钱的人也不算多,我们这个队伍大概有七八个人吧,母亲时不时的回头巡视着在一旁观看绿植的孩子,孩子也会举起吃了一半的糖葫芦作为对母亲的回应。快到这位妈妈交钱的时候,妈妈大喊:快回来!到妈妈身边来,快! 母亲一边往柜台上摆放着各种东西,一边快 快 的喊着,孩子到是很响应,从绿植处举着糖葫芦快速的往回跑,跑到女士身边从后腰抱住了妈妈,只听得母亲哎呦一声,随即一巴掌打掉了孩子手里的冰糖葫芦,吼到:没看到妈妈哈腰拿东西呢?扎死我了!  女士一边交钱一边不时的揉搓自己的下巴。小男孩站在一旁也不示弱的嘟囔着:这事怨谁呀?不是你说快到我身边来!?是你自己不看着的吧?

小孩就是小孩,在嘟囔的同时还不忘大喊:妈妈,你衣服上还粘了一块儿糖!

人之初性本善,小孩都是好小孩,就冲他提醒说,妈妈,你衣服上还粘了一块儿糖的举动我们就可以说孩子非常可爱。但是我非常担心,担心这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个事事迁怒于他人的人。心理专家说,在怨怒中长大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很难有责任心,责任感极差,是啊,在怨怒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怨怒之心呢?有怨怒之心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太多的责任心呢?

我们且不说“扶门行动”是不是为他人着想的行动,我们更不说这是不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就单单说这位母亲在门帘拍到孩子脸碰了孩子眼睛的那一刻,如果,母亲能把怨怼的情绪改变成安抚和揽责,说一声“对不起”,就不会有后边冰糖葫芦签子扎到母亲下巴的那一刻孩子和她如出一辙的发出 “这事怨谁呀?”的问话!

试想,如果门帘拍到得不是她自己的小孩,如果这门帘碰到的是别人家小孩的眼睛,会是怎样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这事确实应该后面的人自己注意,但,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件事情的本身,而是说,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进门时的门帘事件,到结账时的糖葫芦签子事件,孩子和妈妈的第一反应真是如出一辙!孩子的第一时间“问责” 难道不是妈妈效应吗?

看到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印随行为”。

殊不知,“印随行为”几乎是所有动物的天性。

如果说,要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这是让你孩子成为这样的人的第一步。

为人父母的你,切记“印随行为”。

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你的翻版。

切记,切记……

小脚丫儿往那里走全看你的了……

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你的翻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你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