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0 教室变变变

    。。。。教室变变变

                        梧桐雨

        每天走进教室,都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是从大荣县的小乡村走出来的,教室对我来说就是希望的田野,是快乐的旅行,是学习的基站。教室虽小,却是时代最完整的缩影。

      小时候,在我们村的村部读书。村部左边是打米房,小商店,右边就是教室,中间高高的隔墙也挡不住打米机的轰鸣。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两间教室,两位老师。我们的教室只有一扇门,一扇窗。没有电灯,靠自然采光。幸好头上的瓦片不很密集,太阳常常能从那大小的缝隙里照进来,只要天气晴朗,大家还是觉得一片光明。但只要是阴天里面几排的光线就不好了,为了光线好一点,即使再大的风雨,再冷的天,我们的教室门也是开着的。至于窗户,就是一个九宫格的窗框,也没有玻璃,自然也不用开关。至于地面,当然是泥土的,还坑坑洼洼,桌子都是不容易安分的。

      但就是这样的教室对于乡村的孩子也是充满魅力的,因为只有两个老师,村里不可能年年招生,要隔两年才招生,那年龄小一点没能赶上七岁报名的,往往只能趴在教室门窗外羡慕的旁听。不时冲教室里某人怯怯的叫一声“二哥”“三姐”。老师也见惯了,不去撵他们,只管招呼教室里的孩子认真听课。这些小一点的等到下一回招生读一年级有的就八九岁了。

        可我们并不怕阴天,甚至还有点喜欢。因为一旦教室里看不见,老师就会叫同学们放下书本,要么教我们唱歌——《四渡赤水》《盼红军》《学习雷锋》老师清唱一句,同学们学一句,一遍,两遍,直到学会,任稚嫩的歌声钻出教室,飞向天空,在山间回荡;要么给我们读书——高玉宝的《我要读书》,高尔基的《童年》,冰心的《寄小读者》等等,至今已变成温暖的回忆,装在那间已不存在的教室里。

        那时的教室是简陋的,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强烈的。老师们传授知识靠的就是一只粉笔,一张嘴,那时连一个粉笔头都很珍贵。

      1985年我师范毕业,分回乡中心校教书,我上课的第一间教室有两扇门,四扇窗。虽然还是没有电灯,窗户依然没有玻璃,但是教室明显亮堂多了。最重要的是黑板没有腿了,直接在墙上用黑漆刷的,不再摇摆,觉得安全多了。

        没几年,教室的窗户安上了玻璃,教室里安上了两盏发出金黄色诱人光线的25瓦的灯泡,冬天那嗖嗖的冷风可以被拒之门外了。电可真是个好东西,人们开始告别煤油灯,蜡烛,街道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落户,开始放《射雕英雄传》,观众每人五分钱。孩子们放学后跑得飞,就为了去看一眼那方脑壳的家伙。

        以前学校的钟声清越而洪亮,敲钟人的心情都在钟声里演绎,你听“梆——梆——梆——”“铛铛铛——铛——”“铛铛铛——铛铛铛——铛铛铛”,后来就变成了电铃,那个不知敲了多少次的大铁钟(其实就是一块不很规则的大铁块)被取下来送到了铁器社的大炉膛,千锤百炼后可能变成了菜刀、锄头或者犁头。

      再后来,教室都变成了楼房,装上了宽大的玻璃窗,教室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电灯换成了电杠,数量从2到4升级为6,那贼亮的黑板换成了绿绿的毛玻璃,怎么看怎么可爱。当然,紧跟着有了四台大吊扇,夏天那风一吹,凉爽不说,女孩子的裙边也跟着翩翩起舞,在少男少女的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

        这时的教室不再徒有四壁,有了图书角,卫生角,各种专栏,连粉笔也是五颜六色,多彩的教室让学生们有了许多梦想,激励着乡村孩子勇敢地走出去,走出大山,走出荣县,走出四川……

        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现在的教室早已是另一番新天地。

        标配:多媒体班班通。能让师生身在教室,眼观世界。老师可以站在讲台上点点鼠标即可完成一堂精彩的高品质大数据课(课下功夫此处忽略不计),彻底颠覆一只粉笔孤军奋战的时代。更不用说看电影电视,现场直播,卡拉OK,教室可以带领师生穿越大唐,梦回秦汉;可以随时翻转,成为迪尼斯,成为海底世界,成为璀璨星空,让群星闪耀。

        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不再为学生不能体会塞外的酷寒而担心,多媒体可以很直观的呈现那个冰天雪地的营门。

      讲《琵琶行》,我不再为没人能来一场即兴琵琶演奏而遗憾,只要有度娘帮忙,我们可以随时欣赏一场琵琶演奏的专场。

        讲《老人与海》,我不再自己啰嗦,先让学生在电影中体会“硬汉精神”,再看看海明威怎样轻松拿下诺奖。

        有了这样的装备,教室就是图书馆,可以解答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有了这样的装备,教室就是生根机,可以让学生们扎根在知识的沃野。

        有了这样的装备,教室就是试验田,可以让学生用键盘敲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在这样的教室里,电子白板让粉笔退居二线,“黑板”不仅不黑,还可以延伸,可以漫游,能唱歌,会画画……

        从东川书院,凤鸣书院,荣县师范到今天的小学,中学,不管教室怎么变,都是为了多出人才。在荣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走出了胡子昭、赵熙、王天杰、龙名剑、吴玉章、但懋辛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优秀荣州儿女,教室功不可没。

      回首当年的农民夜校,脱盲班,村小,到普九,到今天教育均衡发展,教室变变变,变得如此绚丽。它也是荣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

        现在只要学校开家长会,家长们走进校园,走进教室,眼神里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羡慕,充满了希望。仿佛进了这教室,就会变成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变成技能明星,建筑师,企业家……变成大山里的金凤凰。

        我也相信,这样的教室会孕育更多优秀的荣州儿女,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字数208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9-10 教室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