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4:一二线城市移民家庭的“二胎”之重

简年4:一二线城市移民家庭的“二胎”之重_第1张图片
From  Internet

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因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照料压力、养育成本、女性的职业发展,以及追求生活质量等因素,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约束有所增强。


昨晚在老家参加了一个小型聚会,聚会成员是阔别近20年的4位高中同学。这三位同学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位是老家唯一一所民办大专院校的老师,一位是卖针线产品的私企老板,一位则是“高大上”的金融圈人士、私募基金量化投资公司的技术总监,都安家在老家。这个年龄的聚会话题自然也少不了孩子,一聊发现除了我其他人都有两个娃。

去年进了一个初中同学微信群,这个群里的人全部出身农村家庭,大部分人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就工作挣钱,有的做手工艺品、有的开衣服小店、有的跑运输、有的是家庭小作坊业主,应该都算不上高收入群体,收入也不稳定,家都安在老家,或镇上、或村里,好一点的在县城买了房。从朋友圈或微信群里聊天知道,很多人也有两个娃。

再看看那些在一二线城市安家立业的同学以及同龄朋友,发现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移民家庭(指夫妻双方均非在一二线城市出生长大)的家庭鲜有“二胎”,而非移民家庭(夫妻双方中至少有一方出生成长在一二线城市),却有不少人选择了“二胎”。

认真比较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家庭,以及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移民家庭和非移民家庭,可以发现城市移民家庭有着更加不能承受的“二胎”之重。

与三四线城市相比,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使移民家庭承受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目前,有“二胎”意愿问题的主要应该是80后群体,这部分群体一般都有了第一套房子,但由于还贷以及养育第一胎的支出,一般的移民家庭经济可能已捉襟见肘。而非移民家庭即使暂时没有自己的房子,也因为可以寄居父母的房子而能够在经济上有一个缓冲期。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的农村,非移民家庭因为城市发展建设有父母农宅动迁安置的预期,经济上的安全感要远比移民家庭高。

另一方面,移民家庭“上有老”的压力一般也比非移民家庭大。非移民家庭中至少有一方老人能够享受一二线城市较好的社会福利或者本身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退休工资),一般而言养老压力轻一些。而移民家庭的双方老人如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夫妻双方总要给老人或多或少贴补些家用,如果老人又生了大病,儿女自然少不了一笔大的支出。

撇开身体因素不谈,非移民家庭在孩子看护方面也有地利之便,毕竟至少有一方的老人共同长期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看护孩子比较方便。而移民家庭的老人即使有帮忙照顾护孩子的意愿,也得离开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千里迢迢来到陌生的城市和他们可能并不熟悉的儿媳或女婿一起朝夕相处、共同生活。

照料孩子的劳累自然不必多说,适应新环境也需要一个过程,更让人沉重的是,即使解决了无人看护的问题,比起非移民家庭,移民家庭更容易遭遇紧张的家庭关系,而且面对因为生活习惯或者育儿理念等引发的矛盾冲突,老人以及夫妻双方往往无处可避,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只有一套房子。而对于非移民家庭来说,因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产生的矛盾至少可以通过分开居住得到缓解,因为非移民家庭还有老人有自己的房子这一天然优势。再者,移民家庭的老人在陌生的城市里除了儿女可谓举目无亲,心里有苦也无处诉说,只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又易触发矛盾,而非移民家庭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

而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安家立业在老家的家庭更承担得起一套房子,至少还可以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也没有沟通交流解闷诉苦方面的问题。至于经济负担问题,对于那些生于斯也可能逝于斯的小伙伴来说,这不是他们是否选择“二胎”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他们以及周围人的观念里,生两个娃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更何况“富人家富养”,穷人家可以穷养嘛。

当然,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二胎”可能带来的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同住一屋婆媳矛盾、育儿矛盾紧张?可以买第二套房子让子女老人分开居住,保持温暖的“一碗汤”距离嘛。没有精力、没有老人照料?雇上一个、二个甚至更多的保姆阿姨给你提供24小时的周到服务嘛。担心教育问题?胎教、幼教、国学、外语、名校,你有能力有机会任性选择。所以,多赚钱是解决“二胎”疑虑的王道。

当然,最终是否选择“二胎”也可能根本不是经济的问题。世界越大,心就越大,一二线城市的家庭面对更多的育儿期待和子女未来的成长选择。选择越多,不确定性越大,安全感越低,人们就越焦虑,更何况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不敢也不愿去选择沉重的“二胎”。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年4:一二线城市移民家庭的“二胎”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