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说过,古往今来,创新始终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
任何一个固步自封或因循守旧的国家,企业或者个人,等待它的必然是衰落和毁灭的结局。
成长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似乎是永恒的真理。
在和君的十六字诀中,创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创新为魂,指的是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一定能带来价值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融入到整个社会和人心,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很多时候,创新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它是自由社会所开的花和所结的果。
巴菲特说过,“正是美国自由社会创造的氛围,才诞生了民间的创新精神。也正是这份精神,才使得像乔布斯那样的人,在声明垂危的时候,依然希望通过创新,来改变和影响人类的进程。”
只要这种氛围不消逝,创新之火便不会熄灭,创新精神就能永葆活力。
我并不想抬高美国而贬低中国,只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氛围的对比下,两个国家的差距显得十分巨大。
中国社会的变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高层制定政策和战略,企业和官员负责具体实施。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具有战略眼光的聪明人能及时捕捉到政策的风向,并做好资源的提前布局。借力政策的康波周期,实现个人资产的增长。
二级市场中也十分明显。根据政策导向的趋势投资蔚然成风,跟随国家的战略发展趋势,跟随热点的思策略,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换个角度试想一下,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会产生一个并不希望的后果。即创新的精神逐渐淹没在热点的喧嚣中,直到泡沫破灭,人们才开始冷静下来反思。只是,反思本身并不能产生创新,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未来有多少实践意义,也是个未知数。
因此,创新需要从人心出发,在未来中寻求变革的意义,并在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推动产业发展或技术进步,在未来创造巨大的价值。
我想,这才是真正值得追寻的创新精神。
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我不想被别人当作自以为是的批判者……
易欢欢老师的科技创新和丁昀老师的商业模式创新,恰好反映了商业世界中最重要的两种创新形态。
我是学通信出身,能够理解易欢欢老师所讲的内容。作为一个通信人,也完整地见证了通信技术从3G到4G再到5G的发展历程。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通信技术的变革虽然对其他行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但却未对自身产业产生这样的影响。通信技术的发展,沿着既定的数学建模路线演进,一路走来,还是同样的公司,同样的工程师,思维方式也没有本质差别。
然而,市场的泡沫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热点吸引了更多的人和资本,但它们并未享受到技术发展的福利,而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先烈。惨烈的竞争显著提高了年轻人的从业门槛,使其迷惑在创新者的窘境中。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其颠覆性的作品《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了这些深刻见解。这些观点不仅给企业家带去了醍醐灌顶式的认知革命,对普通人来说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周期性明显,在年轻的时候创造力旺盛,容易接受和学习全新的知识。人到中年,核心能力会转变为对事物的经验,以及基于常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感觉。
因此,普通人对创新的认识和追求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投资者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身上看出些许端倪。
这两位老人终身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可是对于科技创新,他们却从来都不感冒,他们认为:
1)一味追求科技创新,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显然不是中老年人所擅长的;
2)科技创新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东西;
3)如果新的科技创新让很多人跃跃欲试,想要一展身手时,这就意味着博弈的代价更大,成功的概率更低;
4)追求科技创新的时间会大量占用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仔细阅读巴菲特和芒格的书,发现他们并不像外界所说的,因循守旧,古典派的老顽固。锋利的思想一直很锐利,这一点从巴菲特对乔布斯的评价中便能看出。
这也许是成熟的人应该拥抱的价值观。追求创新的魂,而非创新的术。成熟的人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创新的思想和逻辑上,而非一味盲目的跟随热点。
想想这几年,我在某些领域中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很多并不能为外人所理解,也曾感到深深的苦恼。然而,现在似乎明白,只要坚守创新的核心逻辑,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终一定能够创造出价值,甚至有可能建立自身的哲学体系和信仰。
在和君的一年,逐渐养成了系统思考的习惯。我希望,这种习惯将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有力的思维工具,披襟斩棘,默默坚守着创新的灵魂。
创新为魂,愿我们都能在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寻找到理想彼岸的价值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