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日常见深情——读《我们仨》

最是日常见深情——读《我们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6月8日,我取回了在网上书城订购的5本书,分别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们仨》……我最先读的是《我们仨》,久闻杨绛先生的大名,之前电子书读了一小段,总是不如看纸质来得好。这一本书,很适合下班之后,入睡之前来读。

初读一遍,偶有标记,有时笔不在身边,没有标记。读书的时候,最好还是有笔在手,偶遇佳句,随手标记,或偶有心得体会,作上标注,都不失为一个好习惯。因为若是一本好书,再次随手翻来,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标记过地方,一本书的精华和神来之笔也就在此。

杨绛先生,不愧是一位集温婉、智慧、坚强于一身的女性。能冠以先生的女性着实不多。

作者将整本书分成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怀念我们仨,结构清晰,衔接自然。以梦起笔,写苍苍茫茫中“我们俩”失散了,预示老伴先“我”而去。明写钟书让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实是写我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二部分将离情写得似梦似真似幻,却以一家人的嬉闹起笔,温馨而有趣,俏皮的语言中满含温情。尤其是“隔着肚皮也能看见她翻滚的笑浪”一句,写得特别生动有趣。一家人其乐融融,钟书作小孩状,求救喊“我”:“娘,娘,阿圆欺我!”而正当此时,“钟书”突然接到神秘电话,莫名的原因,渲染了一分神秘的气氛。

作者以古驿道、客栈、河、船、柳、旋风这些象征的意向隐讳地写爱人和爱女的离世,其中并不乏悲痛之情,比如作者写“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以比喻写自己痛失亲爱之人。作者以隐喻的形式,为作品的第二部分蒙上了一层面纱。以梦幻的形式写离情,不但增加了神秘感,也多了一分含蓄美。

“我叫你对她(阿圆)说叫她回去吧。”

“绛,好好里。”

作者始终以梦写情,写离别,对那个词不着一字,生时可以谈,因为还很遥远,而真的去面对至亲的离去,那个字就相当残酷了!第二部分我读来云里雾里般,最后作者才拨云见雾,接纳二人的离去,深切地怀念我们仨的日常。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所以读来如话家常,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像我们讲述这大千世界中一个寻常的故事。

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家,一个温暖的所在,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避风港。在那个年代,日子也有煎熬的时刻,可是,一家人守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而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我们旗鼓相当,相互努力,风雨同舟,甘苦相依,结伴同行。读来,让浮躁的心多了一些宁静和温暖。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是钱钟书那句发愿“从此,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只此一句,不能说不深情,不能不令人动容。深情以付,胜过所有甜言蜜语。有夫去此,妇复何求?

杨绛说“他和阿圆都肯委屈,能忍耐”而在钱钟书心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先生的语言平白简朴,洗练中却不乏温柔与深情。

家庭日常,在先生笔下,如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娓娓道来。家庭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钟书做了一辈子的早饭,而当他“闯了祸”,也有“我”来为他解围。就是这样的日常,正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所在。

最好的爱情,未必是轰轰烈烈,而是琴瑟和鸣,灵魂相依,一路相随。在文中,作者并未着过多文字去渲染他们的爱情,但我们却从日常中感受到了两个人的伉俪情深。你看你的书,我看我的书,彼此默契而又相互独立。优点与缺点彼此依存,欣赏你的优点,缺点也变成可爱。他们不曾抱怨过对方一句,杨绛先生深知钱钟书不善人际敷衍,有的只是接纳。

一个历经了世事颠簸和岁月洗礼的老人,以淡然的笔触向我们呈现爱的方式——彼此间包容,悦纳,欣赏。没有热烈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家人的陪伴,温馨的日常就已是最深情的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是日常见深情——读《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