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毯子

小毯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爸妈怎樣才能破譯孩子發出的信號呢.....

“童真与诗意相遇”


Owen《阿文的小毯子》,美国著名绘本大师和儿童作家Kevin Henkes的作品,获凯迪克银奖,讲述了爸妈和孩子沟通的故事。小老鼠阿文很喜欢他的小毯子,从小到大从不离身,邻居阿婶和爸妈想尽办法,也不能让他放弃。最后,还是妈妈想出好办法......现在,阿文每天都会带著它,再也没人说什么了。

Kevin Henkes的《小猫咪追月亮》是其第34本童书。作品获国际众多大奖,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倍受喜愛。

阿文有条黄色小毯子,还是小宝宝時,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不管是上下楼梯,在家里在外面,阿文总说:“我去哪,小毯子就跟我去哪。”不管橘子汁、巧克力、牛奶或冰淇淋、苹果酱、蛋糕,阿文总说:“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隔壁阿姨忍不住说:“阿文长大了,怎么还带着毯子到处走呢?你们没听过毛毯小精灵的故事吗?”阿文爸妈摇摇头。“来,我说给你们听,再教你们怎么做。

晚上,爸爸告诉阿文:“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头下,明早,小毯子就不见了,但毛毯小精灵会留给你一个非常棒的礼物。睡觉前,阿文却把小毯子塞进裤子里。第二天早上,阿文拿出小毯子说:“根本没有毛毯小精灵。”妈妈: “天哪!你怎么把毛毯塞進裤子?”老爸:“难怪...”妈妈:“小毯子好脏。”爸爸:“小毯子又破又旧,丢掉算了。”阿文不肯:“小毯子很好啊!可以当披風…我可以躲在小毯子里,你们都找不到我。”阿文剪头发看牙齿时,都把小毯子带在身边。

隔壁阿姨说话了:“阿文不能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你们试过泡醋的方法吗?”阿文爸妈摇摇头。“来,我教你们怎么做。”趁阿文不注意时,爸爸把小毯子一角泡在酸醋里。阿文找到小毯子,闻到一股怪味道,只好抓着另一角跑出去。阿文把小毯子放进沙堆里搓一搓,又把它埋在花园里,然后挖出来闻一闻说:“嗯…好一点儿了。”

虽然小毯子还有些怪味道,但,阿文一点也不在乎。每天带着它披着它抱着它…每天吸着它抱着它扭着它…“快开学了,怎么办呢?”阿文爸妈担心地问。隔壁阿姨说:“不可以让阿文带着小毯子上学,要直接告诉他不行。”阿文说:“我要带小毯子上学。”“不行!”妈妈说。 “不行!” 爸爸说得更大声。阿文听了,用小毯子遮住脸,伤心地哭不停…

妈妈说:“乖,不要哭。”爸爸说:“我们再想想看。”忽然妈妈大叫:“哎呀!想出办法了!”她把小毯子剪成一块一块,再用缝纫机把四边儿车起来,做成许多条小手绢儿。手绢做好了,妈妈教阿文念:“小手绢儿一大堆,擦擦眼泪擦擦嘴。”阿文高兴说:“万岁万岁万万岁!”现在,不管阿文走到哪,身上都带着条小手绢。 隔壁阿姨也不再多话了。


為人父母,我們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孩子抱著某個心愛的物件不肯撒手,形影不離。或者是阿文那樣的小毯子,或者是個破舊的洋娃娃,或者是個毛絨小熊小狗,或者是個小手絹,小毛巾等等。孩子會對這些物件保持著莫名的狂熱與忠誠,愛不釋手。父母大概忽略了,孩子從何時起開始迷戀,只是發現時,孩子已經不肯撒手,任憑你威逼利誘,他還是我行我素,不離不棄。

其實,正是那個被父母忽略的時刻,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那樣一個個時刻,孩子突然發現,自己不得不一個人待著,媽媽沒在,爸爸也不在,不像小時那樣隨叫隨到,爸媽也有自己的事情。於是,小孩子不得不學著耐受獨處的時刻,他可能感到孤單無助,焦躁不安,甚至有些惶恐。這時,他需要一個夥伴,陪他度過這個難熬的時刻。這個夥伴,應該是他很熟悉的,柔軟的,親切的,甚至帶有媽媽的氣息和味道。

把這個夥伴抱在懷裡,溫暖,柔軟,讓他感覺安全,掌控。也讓他在幻想中仍然貼近媽媽,調動內心的力量抵禦不斷襲來的孤單無助。漸漸地,他習慣了這樣的陪伴,覺得有力量,可以耐受獨處,延遲渴望,等到媽媽回來。這個伙伴成了媽媽的替身,也是一個幻想中可以依靠的穩定對象。本來這只是一個階段的表現,之後自然會消失,孩子長大了,具有更好的心智發展,也能有更多方法應對獨處。

有些孩子,則會固著在這個階段,因為與父母的分離過早或過於頻繁,或者父母之前的關愛不足以讓他應對。於是,這個過渡性客體就變成無法替換,無法捨棄的一部分,融合成自我的一部分。有些成年人,會一直保留著兒時的某個物件,放在身邊,才能安睡。即便有伴侶有子女,也無法替代。還有的人,將這樣的物件轉換成親密和依戀對象,只有通過它,才能獲得滿足和愉悅感。

記得有個真人秀節目,有位男嘉賓上場,說起自己孤單落寞的童年,父母一直忙於工作,又是單親家庭,自己很多時光都是在一隻毛絨小熊的陪伴下度過。那是爸爸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每當難受傷心時,都會抱著小熊傾訴,並撫摸親吻。多年過去,小熊已經很舊很髒,他都捨不得清洗,就怕上面的味道被淹沒。還有一個嘉賓說到,自己年幼時就離開媽媽,一直帶著媽媽給買的一隻大毛絨狗,形影不離。即便現在,經常出差到世界各地,箱子裡總要帶著,不然就無法入睡。作為一名成年男子,他也發現,自己無法與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只有毛絨狗能讓他感覺安全。

所以,你看,一個小物件背後,寄託了孩子如此複雜的情感需求,也是依戀關係的轉換。同時,孩子是否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也取決於之前親子關係的基礎和質量如何。小文的父母一直沒聽懂孩子的表達,反而聽信鄰居的一面之詞,試圖強行剝奪孩子的寵物。一次次簡單粗暴的嘗試後,媽媽似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這床小毯子對孩子的意義有多重要。

於是,她巧手加工,把小毯子變成可以讓孩子隨身攜帶的小手帕。溫情,貼心。不再擔心被嘲諷指責,孩子可以安心享受這個特殊小夥伴的陪伴。孩子覺得被理解,被尊重,反抗情緒也慢慢平復。父母這才有機會,靠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彌補之前可能的情感缺失。所謂溝通就這樣達成了,需要一方俯下身來耐心傾聽,共情地進入另一方的情感世界,才能體會到孩子的所思所想。而孩子總是很寬容,他們一直等在那裡,不計前嫌,期待著我們的理解。


小毯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