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之忙里偷闲勤读书

前不久,在网络看到一组数据说“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且不论这组数据是否精准,单从中央台公益电视广告倡导全民阅读来看,“读书少”已然成为国民素质一个不容回避、难以遮羞的标签性关键词。不得不承认,曾经,我也是其中一个典范。小时候课外读物奇缺,加上父母一心指望儿女凭借读书“跳出农门”,印象中,自己的学生时代除了教科书被啃得滚瓜烂熟之外,空闲时间通常是无书可读的。语文常识问答,历数名著如数家珍,却从未真正翻阅过其中一本,金庸三毛张爱玲耳熟能详,却从未沾手浏览过一行。直到外出求学开阔了眼界,才羞怯地认知到自己这个所谓的伪“学霸”知识是有多么匮乏,陡然心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之紧迫感。“知耻而后勇”,我暗下决心要以勤补拙,把这些年欠下的读书债给追回来!第一次进入学校图书馆,我便如同一块干涸许久的海绵被浸润到丰沛的水域当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份,文学、哲学、历史、宗教,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名人名著、流行小说、文学期刊等……

有众多读者认为,除了教科书和专业类、科普类书籍,其他都是学来无用的“闲书”,从而放弃了读书的念头,却不知道所谓的“无用之书”总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判断,并转化为指引人生的重要智慧而产生大用途。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共享、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多人选择了网络博文、手机微信圈等方便快捷却缺乏沉淀和营养的“碎片式”阅读方式。但我仍然觉得,读书还得读纸质书,手指尖可触摸到纸张的质感,耳朵聆听着书页翻动的声响,鼻子能闻见油墨幽暗的馨香,眼睛如日晷般随着字里行间移动转换,心也伴着书中的节奏而跌宕起伏,全身心均得到安抚和宽慰,这样的读书才更得劲、更对味。

也有人会说,工作忙碌、生活奔波、心情烦躁,哪有时间和兴致去读书?其实不然。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读书的兴致,也完全可以在习惯中得到培养。很多人都喜欢点一盏灯、沏一杯茶、熏一支香、伴一个人读书,诚然,有“赌书泼茶”、“红袖添香”这样的意境自然是读书之上品。但仅就读书而言,无须过多附庸风雅的形式,不必太多小资情调的装点,同样也能获得知识。好比一日三餐,有人食山珍海味,有人啃窝头馍馍,照样管饱,又好比购票出行,商务座虽体感舒适,但并不比经济座提前到达目的地的道理是一样的。读书,未必得正襟危坐在书桌前才算,也不见得定要三五成群扎堆捧卷如临考场般才行。读书的时间、环境不论怎么随实际变换,但有一颗沉迷书香之心,一切俱足。对于忙碌的都市上班族、出差族而言,车站候车、地铁闲坐、午间休息之时,不妨取一本窄页小书放在背包外袋,“打游击”般随时翻阅几张,既消弭了等待的焦燥情绪,又赢得了读书的时间;或者夜晚降临、华灯初上,当别人沉浸在肥皂剧或棋牌声中之时,不妨给自己留一点空间,摁亮一盏暖光的台灯,慵懒地陷在沙发里,打开一本小说或诗集,任由心随书中情节飘浮,飘进悠远的梦境,好似亲历平行世界的另一种人生;又或者周末假日选一茶座约见朋友的空档,手捧书卷偏居一隅忘我研读,哪管邻座为砌“四方城”而喧嚷嚣号,或为娱乐八卦争得面红耳赤……

忙里偷闲勤读书。不论是出差还是下乡的路上,不管是办公室还是家中,我身边总备有一本或厚或薄的书,一有空闲便信手拈来啃读。试想,居于喧闹浮噪的尘世,在有限的生命里拼凑起碎片式的时间,安静地做一个书蠹,不为做学究,不为逐名利,只为心境寻得安宁平和,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别样的人生呢?(贺丽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读书日之忙里偷闲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