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卖货学问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闲置的生产资源。

这就好比,我现在需要一辆汽车和一个司机,而小白有辆汽车,自己会开,却在家里无所事事。我现在不知道小白可以给我提供司机和汽车,更不能和他商量及达成协议。

这时候就出现了互联网,产生了滴滴打车等软件。

它能让我和小白取得联系,我可以获得所需,小白也不至于让自己的资源闲置。

互联网的作用: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和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现在的市场上,一方面产能闲置,一方面市场信息沟通不畅,一些需求,无法被满足。

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多余资源被整合,如:优步、美团等。

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权中的“所有权”的重要性会让位于“使用权”。使用权的比重加大,是需求配置的产物。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以“使用权”为核心展开的。未来,买房、买车等大宗消费可能会成为年轻人可以逃避的事情。

互联网时代除了产能过剩,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性能滞胀。

小米note3和小米6的主要区别在屏幕大小、像素大小、电池容量、人脸解锁等方面。对于手机来说,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多大改变。

其实不是说没有产品的革命性创新,只是消费者的需求跟不上产品的更新。所以产品暂时不需要做功能上的改进,那就只能在原有的资源上和需求上改进。像诺基亚的vertu手机,十几万一部,镶钻的。往手机上镶钻有什么实际用处?

有人吐槽,海底捞不专注产品,只专注服务。就是做到好吃上天,你能品尝出来吗?一个食物做到80%的美味,就是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味蕾的极限了。即使做到了100%,让非专业人士品尝,也难以体会太大差别。你做一个100%好吃的火锅,并且是做大众餐饮,这就是性能过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用户缺的是体验。

因为用户的体验增长比商家制造体验的速度快,如今我们谈产品,其实就是谈体验,而产品的性能就是标配。不是你的产品真的有多好,而是消费者认为你有多好,你就多好。

“产品=产品+情感”

一碗味道不错的食物,如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和体验共振,那就没必要过分傲娇。

我们不需要完美的产品,而是需要极致的产品,追求极致是为了和用户产生情感连接,一切还是为了用户。产品永远是为了抓取用户而服务的。

在买方市场,最重要的事是:满足用户的要求。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定价权掌握在用户手里。

通过掌握消费者,形成社群,用社群做品牌,用品牌整合供应链,用供应链来获取成本优势。

所以说,互联网模式的唯一商业秘诀:掌握需求方。

下面我们谈一下伏牛堂如何做到用品牌控制市场。

餐饮行业的价值网络是:

上游供应链如农业、养殖业、中央工厂等

中游就是各个餐饮品牌

下游是消费者。

过去一家做黄焖鸡米饭的企业,它往上游做,去建自己的中央厨房,甚至去养鸡……他希望通过做上游的与产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游庞大的自有关联产业链形成竞争壁垒,最后做成市场第一。

这样的思路就是用品类控制市场,这样做的缺点是:

1前期投入巨大,给自己造成极大风险。

2过于缓慢,难以掉头。一个品类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三年甚至更短,企业花费很大功夫做成了品类第一,结果整个品类衰退了,最后失去了市场。

品类即商品的分类。如正新鸡排是一个品类。

然伏牛堂是这么做的:

1、不碰上游的事情,只保留研发中心,做出好吃的产品。

2、把重心放在消费者身上,打造品牌。

,明明手机是富士康生产的,为啥苹果是手机品牌呢?

未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来把控,到那时,留给商家的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门店。

因此,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最后只剩下一件事:品牌。

企业不需要组织生产,只需要销售就好。而企业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好东西卖出去。就像富士康负责制造产能、制造手机,苹果负责释放产能、销售手机一样。

这就是我所学的互联网思维的卖货学问。

读《伏牛传》的心得笔记(一)


互联网时代的卖货学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时代的卖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