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No.28:目击者证词与心理是否会出错?

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犯罪嫌疑人指认的环节,以及目击者询问的环节,一般目击者都会详细的,知无不言的还原作为目击者看到的犯罪经过和场景,并且站在单面玻璃后面胸有成竹的从众多犯罪嫌疑人中指认出其中一个。

“就是他/她!我确定!我永远都忘不了他/她的脸!”

然而……

个体总是高估自己行为的期望和结果,这是一条心理学上的铁律。

犯罪行为侦查的过程中,寻找人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人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很好的重建现场,人证作为目击者,会提供所谓的目击者的证词,“目击者的证词”对于侦查活动来说相当重要,甚至在物证缺失或不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左右侦查的方向。

但是,人类的记忆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么牢靠,目击者的记忆很有可能被篡改和发生变化,于是在证言采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可信度上面的问题。

很多人喜欢摄影,影像记录,把走过的生活拍下来,因为事情会过去,会变化,拍来下存起来以后可以回顾,机器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人类的记忆并不能完全做到。记忆不是一个完全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根据当时的环境,紧张程度,视觉冲击力,心理压力等等条件,生成的环境重组影响,这些因素有可能造成记忆的扭曲和片段化或者碎片化。在这同时,记忆力也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因为这个生成的环境对于感知是开放的,类似的环境因素都可以进入到一段记忆里,并且扎根下来,所以时间越久,见到的类似的场景越多,这段特殊的记忆就会越来越模糊和扭曲。

除了记忆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因素也会影响目击者的证词和心理,

首先,目测外观。目击者通常会被问到说,目测犯罪嫌疑人大概多少岁,这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看上去多大其实还是比较好判断的,当然,需要排除故意化妆化的比较老派的,或者是年龄和长相极度不相符的类型。但是,在实际的侦查讯问过程中,目测外观与自己相仿的,预测年龄会准确很多,目测差距越大的,预测就会越不准确,这种预测的不准确因素会随着目击者本身的一些年龄和外观上的特点而发生变动。

其次,侦查人员的询问方式。简单说啊,就是你要给目击者更多的发挥和回忆的空间,不要快问快答的形式。比如,你是不是,你会不会,你能不能,还有当时的情况是否是这样,这种简单用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桥段,都是在询问过程中突然回想起一个画面,然后就给了线索,因此询问时应该尽可能的让目击者放松,想办法让他们能自在的回想。太简单和快速的问题,会阻止记忆前进,阻碍心理反应。

最后,年龄。这里我们要说的当然是儿童。虽然目击犯罪行为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潜在损害,有时候还会有创伤症候群,但是,作为目击者,儿童的证词依旧是很重要的,虽然让儿童说出来会强迫儿童回忆,很残忍,但是这有时候是必须的。

需要儿童的目击证词的时候,必须更加的慎重和小心。因为小朋友回答的状况和其年龄以及发展程度有关系,有的孩子会因为被大人质问而感到紧张,也比较容易顺着大人讲的话走,不是说不能引导儿童,适当的对儿童的引导是可以得到有力的目击证词的,并且可以被采信。

回想起关于记忆的“热气球试验”,人工合成的父母带着孩子坐在热气球上的照片,骗过了多少人的记忆,改变了多少人对于这件事的心理啊。所以,在侦查过程中需要提取目击者证词的时候,需要谨慎和多多注意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Question No.28:目击者证词与心理是否会出错?)